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市民政局 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2 年工作安排

时间:2022-05-11 13:05:02 浏览量: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坚持高点站位、感恩奋进,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先行先试,“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成效明显,“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创造新辉煌”态势生动形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社会救助、养老床位等30多项民生指标居全国前列,长者配餐、城乡议事等15项“广州样本”“广州经验”全国推广,养老服务、殡葬改革等29项工作全国领跑,我市成为开展养老服务五项全国试点唯一城市,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婚姻服务等三个全国民生重点示范项目获民政部批复支持,共有49个集体、91名个人受到市以上表彰。民政部李纪恒部长在2020年9月调研我市民政工作时给予高度肯定,指出广州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解决了很多地方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疫情防控措施严密到位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采取最严格的阻断、最严格的程序、最严格的检测、最暖心的服务、最严格的督导和最强的力量“六个最”工作举措,织密织牢各级各部门责任网、社会组织网、志愿服务网、家庭成员网、联系帮扶网、科技支撑网等兜底保障“六张网”,落实落细民政领域各项防控措施,全市19.1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以及236家民政服务机构内的3.04万名孤寡老人、流浪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民政服务对象无发生确诊、疑似、无症状感染病例和工作人员无违纪“四个零”目标。

二、为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深入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服务模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养老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效应充分发挥。设立市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加快推动《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地方立法工作。建成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50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72间。全面落实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商业照护保险。长者饭堂、医养结合、“家政+养老”实现街镇全覆盖。政府资助政策推动鼓励吸引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全市75%的养老床位、98%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8%的长者饭堂、95%的家政养老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广度、深度居全国前列。在越秀、海珠、荔湾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建成床位832张。超过93.15%的受访市民对养老服务表示满意。

三、底线民生保障有力实施

低保标准提高至1080元/人/月,其他社会救助标准联动提高。9次启动价格临时补贴机制。推进社会救助”“一证一书”改革和低保业务“全城通办”,依托“粤省事”“穗好办”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事务“刷脸”申请。实施困难群众就业能力提升计划,从源头上减少救助量。持续深入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推进政府购买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全市11个区共配备430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加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实现特困人员认定、评估、护理全流程线上办理,全市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率、集中供养需求满足率均达100%。加强残疾人福利工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至175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至235元/人/月;
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情况摸底排查,压实对独居和评估为“差”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照料责任。

四、困境儿童保障全面加强

基本建立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关爱保护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减少至89名,1.7万余名困境儿童全部落实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保障。孤儿养育标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标准同步提高至每人每月2570元。在全市11个区开展困境儿童“政策宣讲进村(居)”专题培训以及系列主题关爱活动,为2020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推进市、区两级儿童福利机构扩容提质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能力建设,配齐176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2781名村(居)儿童主任。创新建立分片督导机制,对区未保机构、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发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作用,优化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服务热线,民政部将广州确定为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地区。广州市儿童综合康复中心建设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大力支持,已挂牌运作,致力打造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标杆示范院。

五、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深化

组织2万多名社区工作者坚守全市城乡社区,抓实抓细社区防疫和困难帮扶工作。落实为基层减负和关爱激励社区一线工作举措,出台建立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实施方案。在50个社区推广“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与线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相衔接,构建“线上线下”社区服务格局,目前平台累计访问量236万余次,入住机构和商家692家,提供预约服务4.2万余次。深化“社工+”战略,建立2020年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录,设立237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印发《关于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社工服务的方案》,全市203个社工站按照“一人一档”建立起全市特殊困难群体社工服务台账,提供应急援助、政策普及、资源链接、心理疏导、关怀慰问等分级分类专业服务,基本实现特殊困难群体社工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完成《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修订稿起草工作,推广应用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依托社工站设立201个社区捐赠站点、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站点,组织8万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

六、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激发

开展社会组织红联共建行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化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和社会组织第一书记试点,市本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100%。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动态管理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开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慈善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专项治理。创新出台《广州市社会组织风险分级防控办法》,出台全国首个品牌社会组织评价指标地方标准——广州市地方标准《品牌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品牌创建为抓手,以评促建培育发展品牌社会组织。实施第七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97个公益创投项目。出台全国首份支持社会组织应对疫情影响的暖社“12条”扶持政策,组建“暖业援企”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团,引导社会组织深入参与787个贫困村(社区)帮扶,开展帮扶项目2332个,社会组织“四个服务”作用发挥更突出。

七、慈善事业作用充分发挥

深化“慈善之城”创建,开展“中华慈善日”、“慈善为民月”、“善城汇爱”等系列主题活动。协助举办广州市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社会各界现场认捐款物达3.37亿元。推动全市慈善捐赠站点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打造社区公益微创投和创益慈善空间“双创”品牌活动,全市共设有社区慈善基金392个、资助社区微创投项目70个、确定首批慈善空间10个。深化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爱蕾行动、慈善医疗救助等品牌慈善项目,实施慈善救助5717人次,提供慈善救助金2808.5万元。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赠工作,市慈善会累计接收疫情防控捐赠款物约1.33亿元,惠及医院、学校等单位3617家,帮扶困难群体和支援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等约170万人。开展“善暖社区—资助社区疫情防控计划”、“微心愿·善暖万家”等项目,14.43万人次获防控物资、暖心助困服务,帮助1万户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有力营造“人人慈善为人人”城市氛围。

八、民政专项事务扎实开展

完成白云区太和镇行政区划调整及“广州—佛山”地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推进《广州市地名管理条例》修订。依法依规做好地名审批,完成历史遗留问题道路(街巷)规范命名(更名、销名)2948条、无图形道路(街巷)地名审核上图207条。发布广州市地方标准《路牌、巷牌》。积极推进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开发建设地名信息扫码查询系统。深化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加大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送返力度,巩固救助量和滞留量“双下降”局面。市、区受助人员安置机构相继投入使用。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广州(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和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得到民政部批复支持。积极探索跨省市婚姻登记试点,有序推动建设婚俗文化馆、婚俗研究院、婚庆产业园建设,举行广州(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建设2020年系列活动,广州(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正式揭牌,发布婚姻旅游线路,举行“缘定花城筑梦广州”集体婚礼、婚庆产业展览和发展交流活动等。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平稳推进,不断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等市民群众的社区康复服务需求。开展殡葬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出自然人“身后事一站式联办”上线服务。25个民生重点工程稳步推进,9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其他项目有序推进。市老年医院正式动工建设。

九、党建引领格局深入构建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广州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推进“民政联络专员进村(居)”活动,35支民政联络专员突击队支援46个村(居)疫情防控工作,助力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构建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心固本的工作机制,完善片区综合监管和纪检干部“双重”管理模式,建立“两库一清单”,探索权力运行监督“互联网+嵌入”模式,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深化民政职业道德教育,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巡检、审计监督、财务检查、专项督导等工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广州市民政局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年、关键年。广州民政工作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牢记民政为民初心、感恩奋进新征程,不断深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州民政事业全面走前列、勇当排头兵,为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当好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奋力谱写七项根本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夯实底线民生保障。适时提高救助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时提高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修订特困供养、消费性减免等救助政策,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研究制定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加强边缘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实施低保信息化核对和生活评估“双核查”及低保“渐退”等机制,实现精准公平救助。推进核对工作全面提升。深化核对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应用,推进核对系统与部省核对平台对接并全面应用,探索开展跨省、跨区域核对核查。实施核对数据分类管理,强化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争取上级支持开展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共享和商业保险信息核对试点。加强核对业务电子档案建设与使用,提升核对工作标准化水平。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以及特殊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政策。推进建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消费支付保障制度,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规范残疾人服务机构联合监管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政策,开发社区工作岗位以及养老、社工等就业岗位,满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

二是用心服务老年群体。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出台《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编制实施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制定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系统谋划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按照最全面、最系统、最高质量、最体现广州特色和水平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2021年全国养老服务现场推进会。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养老康养、教育、产品用品等产业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开展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老博会等系列活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跨境养老服务合作交流。加强综合监管。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规范老年人照顾需求评估机制,构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打造养老服务“广州标准”。健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探索“初老服务老老”模式。

三是做新做深基层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基层社区治理的领导,深入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格局。加强群众自治组织队伍建设,选齐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高标准做好村(居)换届选举及后续工作。深化城乡社区协商,开展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示范点建设,试点推进农村社区分层级议事协商,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打造更多“大源村”经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制定实施社区服务“十四五”规划,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服务。推动城乡社区优质(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专职人员考核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持续开展评先推优工作,激励基层队伍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四是深化社会组织机制改革。完善科学高效的登记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放管服”改革,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成立社会组织。加快社会组织数字化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大数据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会组织重点人才发展工程,探索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专业支持。加强综合监管。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标准化建设,完善年度报告、重大事项等制度,推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自律建设,推进建立跨部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综合执法和市区联动执法机制,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优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督手段,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

五是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健全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推动成立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下“一盘棋”格局。建立镇街阵地,在镇(街)层面全覆盖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推广增城区试点经验,加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阵地建设。落实专人专岗。优化镇(街)儿童督导员队伍,依法落实专人专岗,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指导、帮助和监督监护人依法履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信息档案,落实关爱帮扶,夯实基层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基础。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修订《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建立未成年人监护指导、监护监督、临时照护、临时监护、长期监护体系机制,切实履行好民政部门的法定职责。统一服务热线。结合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任务,在我市12345热线中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功能,做好热线归并和后续衔接、处置工作。

六是提升专项事务服务。依法依规开展区划地名工作。修订《广州市地名管理条例》,推进“广清线”联检和市、区、镇(街道)三级行政界线信息数据矢量化工作。加强地名命名和监督检查,持续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推进救助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健全救助服务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一体化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巩固救助量、滞留量双下降局面。加强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建设。贯彻落实《民法典》中有关婚姻登记规定,全力做好全国第一批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和广州(中国)婚姻服务创新综合平台,加快建设婚俗文化馆、婚姻服务研究院和婚庆产业园,举办集体婚礼、婚庆博览会、产业发展交流等活动,擦亮广州婚姻服务形象品牌,助力“甜蜜经济”。不断深化殡葬管理服务改革。严格落实殡葬领域疫情常态化防控举措,全力做好清明、重阳祭扫安全保障服务工作。建设殡葬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深化提升“身后事一站式联办”服务,让殡葬公共服务更加便民利民。加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的选址布局与配套设施,打造“思园”全国骨灰植树还林示范品牌和节地生态绿色殡葬名片。开展殡仪馆整体提升、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巩固、规范民办殡仪服务机构服务等行动。推进非哀伤性殡仪服务。加速科技殡葬建设。推动福利彩票事业高质量发展。适应国家福彩政策调整,强化福利彩票规范管理,统筹做好风险防范,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营销宣传扩面提质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福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加强基础建设。继续以更大力度、更有效举措推进民生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更新改造衔接,力争年内实现3个项目投入使用、2个项目新开工、5个项目加快主体工程施工,推进7项重点工程的立项工作。

七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完善政治要件落实闭环机制,严把意识形态关口,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和政治历练,提升民政系统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打造党建品牌。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结合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民政基层党建“强基前列”工程提升计划,探索智慧党建新模式,全面推进模范机关创建以及党支部、党员评星定级工作,深化“民政联络专员进村(居)”活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夯实队伍建设。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民政干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提升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深化民政职业道德教育,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全面从严治党。健全“一把手”常态化谈心机制,铺开新一轮岗位风险排查,做深做实片区综合监管和纪检干部“双重”管理机制,健全纪检、巡检、片区、财务、审计等立体化协同监督格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维护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奋力推进五项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再深化

一是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健全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推进低保特困事权下放试点工作,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数据库,畅通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转介通道。深化重大疾病筛查等前置性救助,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就业服务机制,引导帮扶有劳动意愿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融入社会。推行“互联网+救助”,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六张网”平台,实施社会救助事务“免证办”和“一证一书一清单”改革,推动更多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全城通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全力开展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促进社会救助向多维度保障、综合性服务救助转变。加强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积极破解“人户分离”管理服务难题。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找人”主动发现等机制,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物质+服务+技术”的救助方式,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实现更高水平的“弱有众扶”。

二是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深化“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更好发挥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作用,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主体、多支撑大养老格局。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居家适老化改造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推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2021年底每个街镇至少建设1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辐射村居。深化“3+x”改革创新。深化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养老“3+x”创新,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户”享受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平衡发展。深化医养康养结合。加快推进市老年医院建设,深化长期护理险,规范医养签约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推进护理站建设。加强“智慧养老”建设。统筹完善市为老服务、居家养老等涉老信息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和功能集约。进一步拓展平安通智慧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养老服务数据监控大厅建设,探索广州“随约养老”服务,建设触手可及的“智慧养老院”。

三是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丰富完善基层治理“gps”模式,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基层减负成效,构建“党建+网格+自治”体系,推动党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示范工作。健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深化海珠区社区治理示范点建设。继续推进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深化服务创新举措。丰富“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功能,加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实体化建设,强化与“随约驿站”的联动作用,推广“线上线下”服务治理平台,把更多资源下沉基层,及时、精确、高效解决基层问题。深化“社工+”战略,全面推进公益“时间银行”、优势主导型“三社联动”、社区基金建设。实施省“社工双百工程”。制定2021年全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录,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巩固提升社会组织党建“红苗工程”攻坚行动,总结提炼“红在社联”等党建项目品牌。建优社会组织党建展览馆。深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培养建设。推广社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专职队伍及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优化党支部和党员评星定级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实现“党建强、发展强”。促进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出台《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方式当好社会组织的政策闪送员、信息播报员、制度辅导员,提升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推动政府向行业协会商会赋能,持续巩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促进社会组织展现更大作为。

四是深化儿童福利改革。加强关爱帮扶,健全各类型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持续加强困境儿童摸查评估和动态管理,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继续实施“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综合运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关爱服务,筑牢关爱保护网,确保一个不漏。加快推进示范试点,加快推进广州市儿童综合康复中心、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地区、困境儿童检察关爱平台等示范创建,形成更多儿童福利工作的“广州方案”。强化信息化建设和数据联通共享。加强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推动实现儿童福利业务一体化和标准化。开展儿童福利机构区域化、信息化试点建设,实现“信息数据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深化慈善事业改革。持续实施创建“慈善之城”提升计划,出台《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慈善+”战略,制定社区慈善发展意见,发展社区慈善基金,打造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高地。提升广州慈善影响力,协助开展好2021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公益慈善盛典等系列活动,提升“珠珠救助”、微心愿等品牌项目。加快建设慈善大楼,推进慈善空间设置,让慈善元素融入生活日常。加强“互联网+慈善”发展,优化广益联募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组织数据库,以科技驱动集聚慈善行业和慈善资源。弘扬慈善文化,宣传慈善先进典型,发布年度慈善透明度评价,深入挖掘岭南传统慈善文化,发展公益福彩事业,厚植“人人慈善为人人”广州慈善模式的特色优势。

三、奋力实现五个强化推动出新出彩走前列

一是基准定位再强化。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对表对标。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要求,深入领会中央、省、市对“十四五”时期发展及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作出的正确判断和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广州在全省实现总目标总定位勇当排头兵的历史担当,主动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大局,更好地发挥民政工作作用,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瞄准目标方向,把好基本定位。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定位不偏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瞄准目标、找准落点,编制落实广州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在更高起点谋划民政领域改革创新,探索更多广州方案、广州路径,打造更多全国标杆、领先示范。找准发力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掌握民政领域数据、资源、设施、项目等基础信息,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做到手里有招、有的放矢,将人、财、物用到刀刃上,不断提高民生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助力广州打造幸福之城、善治之城。

二是智能发展再强化。全面深化“智慧民政”建设,把握广州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加快推进民政服务数字化、标准化,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推动更多民政服务“上线”“上云”。拓展更多“一件事”联办服务。加强部门协调,积极拓展更多“一件事”联办服务。统筹推进民政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梳理通办清单,优化服务模式,强化技术支撑,让群众体验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民政政务服务。打造民政“智慧大脑”。依托民政服务管理监控中心,深化业务场景应用,推进“穗智管”民政服务指标建设。加快民政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升级,推进系统对接、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抓好信息采集、监测,搭建民政大数据分析平台,切实提高预警预判、决策支持、协同处置、指挥调度等能力水平。

三是科技推动再强化。加强民政特色科技攻关。加大智慧养老、儿童福利、康复技术、殡葬科技等民政重点领域攻关研究力度,组织2021年民政科研项目申报及实施,切实发挥项目的孵化器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民政科技特色的品牌项目,力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完善民政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配套建设和生态营造。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民政名家工作室。持续开展民政科技周(日)、“科技大讲坛”、科普进社区等活动,扩大科普影响力,营造民政科技发展良好环境。加强民政领域科技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用智慧化赋能民政事业发展新动力。

四是社会参与再强化。争取多方力量。创新民政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协调,积极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关注支持,将社会各界有益建议转化为推动民政工作的具体行动。善用市场机制,发挥种子资金、公益创投等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增强辐射带动优势,有序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民政公共服务,推动民政服务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受益范围更加广泛、惠民内容更加丰富。创新参与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作、租赁、ppp等多种方式参与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等领域合作共建广度深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元参与的资金投入格局。落实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民政公共服务机构运营。学习借鉴先进运营理念和方式,推进跨境养老服务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民生项目合作共建。

五是五条底线再强化。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树立每天从零开始的意识,继续采取“六个最”工作举措、织密织牢“六张网”,筑牢民政重点机构、场所疫情防控的坚强防线,指导社区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保持民政领域来之不易的“四个零”防控成效。强化底线思维,将“责任、安全、稳定、廉洁、道德”五条工作底线贯穿民政工作各环节、各领域,覆盖全员、全责、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提升民政干部队伍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确保全市民政系统干净担当、积极向上,民政事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强化风险防控。增强忧患意识,抓早抓小,运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紧盯突出问题和常见问题精准开展检查督促,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早控制,全力防范化解民政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极端负责、失职追责。强化安全管理,绷紧“安全第一”这根弦,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履行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安全制度,确保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落实落地,杜绝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推荐访问:政局 工作总结 市民 安排 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