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12师说教案语文版必修4

时间:2022-01-06 16:57:20 浏览量:

 12 师 说

 ◎诗海拾贝

 送桂州严大夫

  韩 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一开始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许多人养有美丽的翠鸟,并以它作为税赋进贡朝廷;家家都种有清甜可口的黄柑。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同时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诗虽无一字言送别,但宽慰之意,送别之情,自在言外。

 ◎语林撷英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6.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7.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作者卡片

 姓 名

 韩 愈

 生卒年

 768~824

 字号称谓

 字退之,自谓郡

 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籍 贯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

 相关材料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学主张: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

 代表作品:《师说》《祭十二郎文》《马说》《送孟东野序》等

 ◎背景呈现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知识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我们学过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的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字音

 受业解惑(huò)

  庸知(yōnɡ)

  愚益愚(yú)

 苌弘(chánɡ) 师襄(xiānɡ) 老聃(dān)

 以贻之(yí) 句读(dòu) 官盛则近谀(yú)

 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3.一词多义

 (1)师eq \b\lc\{(\a\vs4\al\co1(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学习))

 (2)其eq \b\lc\{(\a\vs4\al\co1(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们,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们的,④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 表感叹,多么))

 (3)惑eq \b\lc\{(\a\vs4\al\co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4)道eq \b\lc\{(\a\vs4\al\co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4.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8)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6.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不拘于时 被动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5)而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6)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7.名句积累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的内容。

 [我的理解]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我的理解] 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人无常师。

 3.文脉梳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我的理解] 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

 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我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有怎样的结论?

 [我的理解]

 对 比

 结 论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我的理解] 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①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②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也有两个作用:①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和当时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我的理解]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②“不拘于时,学于余”,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人必从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呢?

 [我的理解] (示例1)“古之学者必有师”说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述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示例2)“人必从师”说

 文章从三个层面来论述“人必从师”。先论述教师的作用;然后,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因惑而从师;最后以“圣人无常师”从侧面论述从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论证了“人人都必须从师学习”的观点。

 (示例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作者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eq \f(古之 学 者 必有 师。师者,所 以传 道

 受,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

 eq \f(业 解 惑

 也。,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eq \b\lc\[\rc\](\a\vs4\al\co1(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eq \f(人非 生 而 知 之 者,孰能无

 惑?

 惑而不,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

 eq \f(从 师

 ,其

 为 惑也

 ,

 终不 解 矣。,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最终不能解决了。)eq \b\lc\[\rc\](\a\vs4\al\co1(第一个“而”:表承接。孰:疑问,代词,谁。其:那,指示代词。))eq \f(生乎吾前

  ,其 闻道,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

 eq \f(也固 先乎吾,吾 从

 而师

 之;生乎吾后

  ,,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拜他为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人,)

 eq \f(其 闻道 也 亦先乎吾,吾

  从

 而

 师之。,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随(他),拜他为老师。)eq \b\lc\[\rc\](\a\vs4\al\co1(生乎吾前(后):即生乎吾前(后)者。乎,相当,于“于”。闻:知道,懂得。师之:即“以之为师”。))eq \f(吾

 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 后 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eq \f(是故无

 贵无 贱,无 长 无少,

 道之,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

 eq \f(所 存,师 之

 所 存也。,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eq \b\lc\[(\a\vs4\al\co1(师:用作动词,学习。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

 eq \b\lc\ \rc\](\a\vs4\al\co1(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eq \f(嗟乎!

  师

 道之不 传 也久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eq \f(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eq \b\lc\[\rc\](\a\vs4\al\co1(嗟乎:古之感叹词,相,当于“唉”。道:风尚。))eq \f(古 之圣人,其

 出

 人也远矣,犹且 从 师而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

 eq \f(问焉;今 之众 人,其

  下圣人也亦远矣,而 ,求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多了,却以)

 eq \f(耻

 学于 师。,向老师学习为耻。)eq \b\lc\[\rc\](\a\vs4\al\co1(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众人:普,通人。下: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eq \f(是故圣

 益 圣 ,愚

  益 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eq \f(愚人之所以 为愚 ,其 皆 出于此

 乎?,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eq \b\lc\[(\a\vs4\al\co1(圣、愚:前一,个均为名词,))

 eq \b\lc\ \rc\](\a\vs4\al\co1(后一个均为形容词。益:更,加,越发。其:大概,大约。))eq \f(爱

 其 子, 择 师 而 教 之;,(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

 eq \f( 于其身也,则耻

 师

 焉, 惑 矣。,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啊。)eq \b\lc\[(\a\vs4\al\co1(身:自己。,耻师:以))

 eq \b\lc\ \rc\](\a\vs4\al\co1(从师为耻。,惑:糊涂。))eq \f(彼

  童子之

  师,授 之书

  而习,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

 eq \f(其句 读者,非 吾所谓 传 其 道解其惑 者也。,其中的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释那些疑难问题的人。)eq \b\lc\[\rc\](\a\vs4\al\co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eq \f(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

 解,或 师焉 ,或

 不 焉,,不明白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问老师,)

 eq \f(小

 学 而

 大 遗

 ,吾未 见 其

  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eq \b\lc\[(\a\vs4\al\co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句,“之”是,其标志。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

 eq \b\lc\ \rc\](\a\vs4\al\co1(从师,有的(“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从师。))eq \f(巫医乐师 百 工之 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eq \f(士大夫之 族,

  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到)eq \f(而 笑之。,一起讥笑人家。)eq \b\lc\[(\a\vs4\al\co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从事祝祷等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eq \b\lc\ \rc\](\a\vs4\al\co1(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族:类。))eq \f(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

 eq \f( 相若也,道

  相似也,

 位卑

  则足,相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

 eq \f(羞 , 官 盛

  则近

 谀。”呜呼!

   师,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从师)

 eq \f(

  道之不

 复

 ,

  可 知 矣。巫医乐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

 eq \f(百 工 之 人,君子 不齿

 ,今 其

 智 乃,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值得提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eq \f(反 不能及

 ,其 可 怪也欤!,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eq \b\lc\[(\a\vs4\al\co1(相若:差不多。位卑:,地位低。官盛:官职))

 eq \b\lc\ \rc\](\a\vs4\al\co1(高。谀(yú):阿谀,奉承。复:恢复。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极端,鄙视。齿,并列。乃:竟。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eq \f(圣人无 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eq \b\lc\[(\a\vs4\al\co1(常师:固定的老师。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chánɡ)弘:周敬王时大))

 eq \b\lc\ \rc\](\a\vs4\al\co1(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知识。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师。,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询问礼的知识。))eq \f(郯子之 徒,其

 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德才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里面)

 eq \f(

 必有

  我 师

 。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 师,师,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

 eq \f(不 必贤于弟子 ,闻 道

  有先 后,术

 业

 ,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知识、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自)

 eq \f(有专

  攻,如是而已。,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eq \b\lc\[(\a\vs4\al\co1(之徒:这些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

 eq \b\lc\ \rc\](\a\vs4\al\co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必:不一定。攻:学习,研究。))

 eq \f(李氏

 子 蟠 ,年 十七 ,好 古文,六艺 经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

 eq \f(传 皆 通

 习之,不 拘 于 时,学 于余。余嘉,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eq \f(其能 行古

  道 ,作 《师说》 以 贻 之。,他能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eq \b\lc\[(\a\vs4\al\co1(李氏子蟠(pán):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古文:指先秦,两汉散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

 eq \b\lc\ (\a\vs4\al\co1(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时:时俗,特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

 eq \b\lc\ \rc\](\a\vs4\al\co1(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正确使用排偶句

 ◎写法指导

 使用排偶句应注意的问题:

 1.排偶句的形式。大多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词语、短语、句子组成排比,并尽可能使那些句子或词组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还有一点就是允许同字相对甚至相同的多个词语相对。如:“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或者“是……,是……,是……”。

 2.排偶句的内容。各个句子之间应该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排”的内容不能太死板,“排”词语,“排”短语,“排”句子,夹杂着进行,用来“排”的各元素,有时对得严一点,有时可以松一点,不需要那么工整。

 3.排比和对偶穿插进行。这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方法,能排比就排比,不能排比对偶一下也好。另外,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排偶句应有分寸,过分追求骈俪化,也不免有雕饰过甚、铺排失度之弊。

 ◎范文示例

 这声音曾是那样柔美,它曾在荧屏歌坛回旋;如今这声音消去几分甜润,飘离荧屏和歌坛。然而人们却更加喜欢倾听这变得深沉有力的声音。

 因为这声音发自高金素梅,一个战胜癌魔、为和平而不懈奋斗的坚强女性。她用这沉着有力的声音,在台湾政坛上为原住民的利益而竭力抗争,在大阪法庭上为祖宗灵位的回归而慷慨陈辞,在联合国总部外因靖国神社的无耻而愤怒声讨。

 从情歌缠绵浅唱低吟,到词锋犀利怒叱高呼,她经历了多少磨难。如今她早把个人安危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和平事业而奔走而呼告。

 她与祖先交流,呼唤祖先灵魂还乡;与历史对话,呼唤历史公正回归;与世界沟通,呼唤世界和平到来。她那捧出真心、陈述真实、表达真情的话语,令亚洲为之动容,令世界因此振奋,令天涯化作通途沟通你我!

 处处有吾师,时时要学习

 《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学习,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适用话题

 我共明月拜苍柏

  汤保成

 韩愈墓前有两株柏树,这柏树历千载而不枯,忠实地守望在韩愈墓前,韩愈故里的人说:这两株柏树是韩愈永远鲜亮的双眼,是韩愈济世华章的续集。

 夏夜,沐月肃立在已逾千岁的苍柏面前,禁不住一阵阵剧烈的心跳,一潮潮热血奔腾。竟惶惶不知该如何拜谒这风雕雨饰的古色古香,又该怎样洞启珍藏已久的尊崇与虔诚。

 月光很透明,也很洁净。皎柔温婉的浸润漫过苍茫,在我身心之上闪出点点生动的风采。我竟别无选择似的,打点起所有情愫,拽住月之魂魄,普照苍柏,普照这活着的古老生命。它是用苍翠葱郁叠砌的华盖,这华盖力撷日月精华,广蓄风雨气势,勇夺云霞神彩,在黄河与太行的交界线上,独布一方成熟的风景。透过月脉,枝蔓间绿雾氤氲,碧烟缭绕,这种高大的垂青和世间的膜拜默契地交融出一份厚厚的倾慕,惹几多向往。苍柏的曲干无疑是一种绝景,在这里,月光总无法围出一个圆满,我急忙接上一段心绪,相牵才能合抱苍柏。瞬间,胸臆里膨胀的全都是惊奇和叹喟,仿佛拥着一个世界般的富有。曲干上苍凉的线条,凝重的色泽及掩映的艰涩和曲折,雄奇和悲壮,不经意间便能想象沧桑,想象一段历史,想象韩愈生命的节操,那种感觉和敬仰也不自觉地淌进暗垂的夜露,悄然浸渗苍柏表里。

 明月最能透彻我的心思,总能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奉于我,使我有机会洞彻其全部精华。我挽月深入苍柏,那一道道清晰又真实的年轮线仿佛是一本载着千年演变的历史篇章,又好像一位千岁老人的生平传记,述说的生生死死,沉沉浮浮,曲曲折折,恩恩怨怨,一下子便把我诱入角色,使我不自禁,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怆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恍然大悟。从那一章章隽永深邃的神韵,一回回迭宕起伏的精彩之中,我始悟世人何以会独钟且神往于此,又何以会为此倾注一代代的热情,去营构繁华,塑造荣昌,再依月顺着紧咬大地的根系深入,竟是那样辽远,所到之处无不弥漫着浓浓的土香,绵绵的骨香,悠悠的书香。这根系间似乎永远响晃着太行挺拔的节律,永远回荡着黄河激越的浪涛。韩愈身后的浩繁卷帙,已与经过这片热土的焙烧,陈列于此的石器、彩陶并称为三大瑰宝,其光彩闪耀的璀璨和永恒足以让后世一代接一代地骄傲,一代接一代地称颂,一代接一代地享用不尽。

 与月历过苍柏,四周大地升腾的古香,民间的传说,明明暗暗地香烛,环绕苍柏,凝结出辉煌,锦绣着这脉山水,灿烂着这方风情。此时,月依然痴痴朗照,我依然呆呆肃立。离窍的灵魂仿佛仍在追随中神会,迟迟不肯附体。片刻,欲待收拾心旌,又忽发钦敬之幽情,遗憾未备香烛。只好借月之清辉沐浴身心,偷月之光亮点燃血色。双手顶礼叩响这参天的“丰碑”。我,韩愈故乡的晚生,从这叩拜的一声声回音里收获了一个丰盈、熟透的人生!

 【赏评】 这篇文章情感深沉真挚,作者用深沉的笔调表达了内心对韩愈无比的倾慕和崇敬之情。作者描写月光笼罩下的苍柏,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形到神的顺序,因而形神兼备。作者在文中写“古香”“传说”表现了乡民对韩愈的崇拜,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我”的人生信念得到充实,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文章语言典雅流畅,文中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

 “守正”的历史大逻辑

 读史时常感困惑,为什么历史上不少坚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难以善终,而一些醉心名利、没有操守的人,反倒顺风顺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为了楚国的强大竭忠尽智、九死不悔,却连遭谗言陷害,被楚王疏远流放,最终心灰意冷投江而死;而公子兰、靳尚等人,阿谀奉承、奸佞卖国,却备受宠信重用。再如公子扶苏,他性情仁厚、素有贤名,却因政见而被秦始皇贬黜,后又遭胡亥、赵高等人陷害,守着忠孝之道自杀身亡;而昏庸无能的胡亥,却和赵高、李斯等人沆瀣一气,最终窃取了皇位。再如岳飞、林则徐等等,皆是坚守正道、忧国忧民之人,可结局甚是悲凉。

  凡读及此,往往令人心生疑窦:为什么坚守正道、厚德笃行之人,有时候反而难容于世,更难以实现抱负?是不是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圆滑世故,甚至舍弃原则、不择手段?如同屈原沉吟江畔时渔父所劝:“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守正者困厄,奸巧者通达,历史规律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本质并非如此。

  首先,并非所有坚守正道者都注定走向悲情。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周公姬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直言犯谏、坦荡无私的魏征……他们既持中守正,也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从长远视之,历史上的奸邪之辈,恰恰注定不能得以善终。如邓通、贾似道、魏忠贤、和珅等人,虽曾显赫一时,最终却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说到底,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行正道者,难以行之久远。

 历史如大江滚滚东去,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那些能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能为生命留下重量、能让后人景仰的,无疑是坚持操守、正道直行的人。也正是这些守正之人,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维度,托举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何况,正道本来就不是求名索利的工具,不能以名利得失来评判守正之人。正道中不一定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它定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令人景仰。

 守望正道,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涵养悲悯之心,如屈原一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需要我们胸怀豁达的得失观,像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需要我们有那么点傲骨和气节,像林则徐一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然,坚守正道并非空讲原则、不讲方法,也不是一味苛刻、不能包容。以豁达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灵活的方式处理难题,方能做到既乐于守正,又善于守正。

 历史前行的轨迹总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但纵览古今,它始终都在沿着一个方向奔涌,那就是正道。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郯子(tán)

  官盛则近谀(yù)

 B.经传(zhuàn) 老聃(dān) 或不焉(fǒu)

 C.乐师(yuè) 苌弘(chánɡ) 作《师说》以贻之(tái)

 D.受业(shòu) 李蟠(fān) 孰能无惑(shú)

 解析:选B。A.“谀”读yú。C.“贻”读yí。D.“蟠”读pá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解析:选B。B项,解释不正确,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相,相互,以“相”来修饰“师”,若解释为“相互老师”,明显错误。故“师”应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解析:选A。“也”,都是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解析:选C。原文标点: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祖籍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唐采用科举制,不存在“征”和“辟”。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解析:选B。“唐不存在‘征’和‘辟’”错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解析:选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译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译文: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禁中”“诉”“磨”“勒”,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厉”“馆”“给”“怡然”。

 答案:(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2)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经他)资助的总共有十人之多。

 三、语言表达

 9.学习《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

 答:

 解析:所写对联要对仗,要符合题干中从课文中悟到的道理及用上“师说”“劝学”两个词语的要求。

 答案:(示例)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10.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瞬间之美为大家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如盛开的鲜花,如美丽的邂逅

 (示例2)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 因为模糊为人们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 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如灯影中的美人

推荐访问:师说教案 道义 学年 必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