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苏州园林教案视频

时间:2022-01-06 17:08:12 浏览量:

  苏州园林教案视频

 【篇一:《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课题:《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学科:初中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时:二课时 设计者:李斌

 单位:丹江口市大坝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 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 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 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 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 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 稗益。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 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 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 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 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 分析说明对象

 的特征有哪些 ; 理清说明顺序 ;找出说明方法 ;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 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 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 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2 、学习多种说明方法 ,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介绍本课的情境导入使用的资源类型、名 称、来源等)

 (一)、欣赏苏州园林: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 “苏州园林 ”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 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 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 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 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指导阅读 , 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 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 特点

 2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

 明确: 标“本 ”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 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

 明确:整体 —— 局部 —— 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 概括说明顺序 : 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教师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读、展示等。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让学生借助文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 习。

 七、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视频、 ppt 等在教学中穿插使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篇二: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华容县插旗中学杨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点有初步 了解,

 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顺序。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 的艺术鉴赏力 ,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介绍苏州园林及欣赏有关照片。(多媒体播放视频。)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 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 ‘天 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 典园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 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叶老走进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9), 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 江苏苏州吴县, 22 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 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 园林》写的序言。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 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 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三)预习检查,积累字词

 (四)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1)、设疑引导初读课文

 提问:①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 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 “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图画 ”,并概括为 “完美的图画 ”。

 具体表现为四个 “讲究 和一个 “一切 ”。

 ( 2)、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 概括自第三段至第九段各自然段大意。(提示:用原文中的语句, 有些在第二自然段中有提示,有些本段的中心句直接体现。)带着 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

 提问:①课文的第3――6段内容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

 课文第 7—— 9 段与中心有什么关系。

 课文最后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前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文章的内容及说明顺序,请列出 提

 纲。

 (3) 品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 恰当的说 明方法。请找出第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五)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使游览 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 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说一说,苏州园林具体的特征。

 找一找,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做一做,课后习题第二题。

 【篇三:教案 走近苏州园林】

 教学课题:走近苏州园林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第 1 版的高中《美术》第四单元《园林与民居》。本课教学对象 为高一学生。他们对于中国的地理、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未经 过系统的学习,知识面有限,因此在分析各类园林的自然条件、社 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关系这一环中存在相当难度。本课运用多媒体课 件,旨在通过直观的图片、影片欣赏,给学生更加直接的感性认识; 进而通过分析比较,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它与自 然、人文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园林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审美 情趣的提高。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 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 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 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 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 “人与自然相 亲和 ”的思想传统以及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的艺术效果。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 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特征、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 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

 教学目标:

 通过对园林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 的能力;

 2 .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 了解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从园林建筑艺术手法上把握中国古 典园林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 初步了解欣赏园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园林景观相关联的文化精神及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ppt 课件,影音文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ppt 展示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诗 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发言描述出自己感受到的的画面。

 在上课开始前,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味一下这首诗: “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一》,对吧!那么,陶渊明老前辈所追 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有同学能用一幅画给我们大家描述一 下你对这首诗的体会吗?

 a: “延绵的大山脚下,几间毛草屋错落在高大的四合院与广阔的田 野间,阳光和煦,桃李芬芳,榆柳成荫,一派生机,格外地优雅、 宁静。

 ”

 b: “池塘边上,美丽精致的山石错落有致,瓦房与草屋相映成趣,房 前屋后,桃李争艳,榆柳相荫;池塘里,绿茵茵的荷叶下面游弋着 美丽的红金鱼;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一片生机。

 ” c:

 好!都描述得很好!正如同学们的描述,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这种 “与世无争,宁静优雅,自然和谐 ”的田园生活风光,他的诗也更多 的是为他的理想而服务,大多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而今天我 将带给大家的园林美景,与陶老前辈的这种山水田园之景有些异曲 同工之妙,那就是园林的宁静优雅、诗情画意之趣。

 讲到园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的古典园林自夸一翻。世界园林划分 为中国、西亚与欧洲三大体系,其中以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最为悠 久,内涵最为丰富。中国古典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制造的山石、池溪 及花木、建筑等融为一体,体现出最强的综合性和最高的艺术性。

 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于其对世界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要了解当今世界园林艺术,首先必须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有一定的深 入的了解。那么,先请大家来看一下这段视频。

 【播放影片,进入主题】

 1、 播放影片《苏州园林》,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注意片中的关键 问题 ——黑板上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看一边记录下这几个内容:①苏州园林 产生

 时间?” 发展成熟时期? ” 鼎盛时期? ”② 中国古典园林的 分类? ”。

 2、 提问板书中的各点并写出答案。

 ok!下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来帮忙解决一下:苏州园林 “产生时 间? ” 全“盛时期? ”“发展成熟时期? ”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填出答案:①公元前 6世纪、16-18世纪、明清 时期;②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3、 继续深入,展开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板书包括:园林 的主人翁、规模、布

 局、风格、表现的艺术手法等)。

 视频中讲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分两大类,也既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北京一带;私家园林则主要在南 方一带,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么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以怎样的 区别来符合这一划分的呢?它们又是以怎样的共性来满足中国古典 园林这一定义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几方面的对比。

 从主人翁讲:皇家园林的主人翁主要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而私 家园林的主人翁是官吏、商富和文人雅士。

 规模上: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壮观、气派,多用真山真水,富丽堂皇; 而私家园林小巧精致,多以假山造景,丰富多样。

 布局上:皇家园林严整规范,私家园林则是自由、不讲究对称,善 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

 以上这些是区别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更好地 认识这两大园林类型的基础;此外,无论是皇家的还是私家的,作 为展示中国一大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表现 手法的多样性,也就是它们的本质联系。

 4、 从园林建筑所应用的艺术手法上结合 ppt (ppt 以教材上的内容 为主)展开分析, 向学生讲授园林艺术建筑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以及欣赏园林 景观的方法。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苏州园林》中,叶圣陶老先 生说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 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 的图画 ”。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 “自然美 ”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 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 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①借景:把园外

 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 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的妙用(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 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 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分 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 7 类。其方法通常 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 界限;借虚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 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如图上北京颐和园的 “湖山真意 ” 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 象曼妙。

 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 “依虹亭 ”、“菏风四面亭 ”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 “步移景异 ”地 欣赏到

 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 ②对景:(结合ppt上2至3张

 图片讲)中国园林讲究的是 “步移景异 ”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 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 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 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 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 景框起来。

 ③分景:我国园林含蓄有致,意味深长,忌 一览无余

 要能引人入胜。分景常用于把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使之园中有园, 景中有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分景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 中有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把一片风景用长廊、园门、假山、 墙垣等隔成几个部分,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使人 产生不同情调。

 隔景: 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

 隔景可以避免各景区的互相干扰,增加园景构图变化,隔断部分视 线及游览路线,使空间 “小中见大 ”。隔景的方法和题材很多,如山 岗、树丛、植篱、粉墙、漏墙、复廊等。

 隔景的方法: 实隔:游人视线基本上不能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建筑、 实墙、山石密林分割形成实隔。

 虚隔:游人视线可以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水面、疏林、 道、廊、花架相隔,形成虚隔。

 虚实相隔:游人视线有断有续地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堤、 岛、桥相隔或实墙开漏窗相隔,形成虚实相隔。

 根据园林表现手法的不同,相应地产生了两个观赏园林的不同方法: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 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 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 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 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 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 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 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 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 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 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 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 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 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 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 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 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 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 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 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 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 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 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体现了中 国古典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传统精髓,在都市内创造出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城市山林 ”。其建筑规制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 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 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 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 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 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 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 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5、 讲完后播放影片《苏州园林的艺术》让学生巩固知识。

 【总结知识,常识拓展】 这里有几点课外拓展,同学们来看一下,作个了解: 1997 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 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 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 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 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 见证;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 — 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 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教学反思: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在以欣赏课为主要的课 堂模式里 ,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 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因为美术作品的比较, 能产生雄辩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 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 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 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

 例如对中外民居、园林建筑的赏析,东西绘画对风景题材的创作在 审美意识上的差别,欧洲几个世纪中油画作品异彩纷呈的画派等。

 比较式教学有利于把学生长久积累的表面感性认识,上升为清晰的 理性认识,从而多角度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高中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 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 味和艺术敏感性。美术教育的理论和体系是随着教改发展不断变革 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也在积极地探索之中,有多种选择,有很强的 实验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也提出了 较高的要求。在现阶段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有 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高中 美育的目的,使高中美育与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社会的发 展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

推荐访问: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 教案 视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