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1 鸿门宴 教案

时间:2022-01-06 17:09:41 浏览量:

  1 -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二、导入新课:

 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先疏通第三段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然后组织学习、讨论。

 三、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投影多媒体展示)

 1.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2、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3.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四、学生练习:

 完成“同步测试”一至二大题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三段

 2、学生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结:

 1、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2、学生说说感想

 四、课堂练习:(随机)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自学,或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讲析。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回顾《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故事里的刘备行“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谈谈读后感:让学生自由展开说说收获或者启示,不拘一格发表看法或意见。

 引用一些对项羽的评价结束课文:

 1.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3.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额外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背名句

  第一册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5、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0、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第二册

  1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17、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8、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1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2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6、浩浩乎如冯虚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8、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三册

  3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7、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3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4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6、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0、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四册

  51、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2、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5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8、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五册

  64、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5、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6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6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68、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69、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7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72、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7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滕王阁序》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3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1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1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逍遥游》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推荐访问: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必修 人教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