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再别康桥教案-参考

时间:2022-01-07 11:17:22 浏览量:

  《再别康桥》教案

 (一)概述

 1.课题《再别康桥》是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诗歌。

 2.本课所需课时为二课时80分钟。

 3.“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这里指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它不仅有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而且有旖旎、清纯的自然风景。在诗人徐志摩看来,康桥是一个有生命、有性灵的地方。他无限眷恋这里的山水草木和风土人情,当他再次离别康桥归国时,情愫缱绻,便饱蘸充满诗情画意的笔墨,吟成了真挚细腻、轻烟微波般的感怀的《再别康桥》。

 4.学习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眷恋之情,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3、了解《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及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个人诵读、整体感知、媒体导引、教师有感情的讲解,让学生对新诗鉴赏

 的主体、意象、情感、哲理有较深入的把握,并通过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去鉴

 赏新诗。

 2、学会鉴赏新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强烈愿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职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对新诗的鉴赏能力较差,但对本诗的学习将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以前学过一些郭沫若等作家的现代诗,对本诗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都有一些聚散离合的情感经历,学习本诗将有一定的情感共鸣。

 4.本课的学习对后面的诗歌学习是一种铺垫。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我反馈式、情感式等教学策略,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利用阅读、反复诵读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新诗的鉴赏能力。

 (五)学习情境设计

 多媒体课件引入,以优美的画面、婉伤的歌曲、抒情的语言创设优美抒情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学习的环境。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ppt课件,多媒体教室,音频索材,教材。

 (七)教学过程环节

 (一)导入:(展示课件,音乐伴奏下导入)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更是一位“情圣”。之所以这么说,在于他独特感受的心境,缥缈微茫的思绪,真挚细腻的情感,仿佛一条粉红细长的飘带,随风飘过了二三十年,竟在数十年后的今天飘落在人们如镜的心湖中,泛一轮轮美妙的涟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走近徐志摩人生的转折点——康桥,仔细品读《再别康桥》,由诗及人,触摸他的内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审美感受。

 (二)整体感知(展示课件资料屏,让学生通过画面和资料了解)

 再别康桥教案

 志摩其人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笔

 名南湖、云中鹤。1918-1922年先

 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

 新诗,回国后历任北大、清华教授,

 与胡适等人组成新月社,是新月诗派

 的代表人物。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他的这种美学追求体现在诗中注意捕捉

 新颖美妙的意象,写人状物时不放过

 刹那间的印象感受。诗作章法整饬,

 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等。

 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 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2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往返与北平与上海疲于奔命。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然、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诵)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默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品味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再别康桥教案

 提示: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韵律在徐行缓步地铺展,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好像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阅读赏析(教师引导,主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和讨论)

 1、情感美的探索

 学生讨论本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

 本诗的感情脉络。

 让学生试着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来概括: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别

 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

 2、意境美的探索

 先指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可以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接着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提示:本诗的意象。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

 意象中融入什么样的感情?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美丽的康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别离如此钟情的康桥,既不是“泪洒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陈辞,放歌而去,只是像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飘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缥缈、超脱的意境啊!难怪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说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3、质疑问难:①组织六人小组;②提出问题假说;③筛选、收集问题假说。

 问题假说的预设:

 A、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B、“揉碎在浮藻间”中“揉碎”一词可以换成“砸碎”或“揉圆”吗?为什么?“轻轻的我走了”,将“轻轻的”放在句首起什么作用?

 C、徐志摩十分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小草”。请分析这两个比喻的精当之处。

 D、“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诗人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有何深意?“寻梦?撑一支长篙”,谁在“寻梦”?寻什么“梦”?

 4释疑解难

 1、就上述预设问题,各小组展开讨论、思考。

 2、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3、反思、小结:

 明确:问题A: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尾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与之遥相呼应,读来有一种节奏舒缓、柔和上口的音乐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繁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诗人郭小川说:“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这“叮当作响”便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音乐美”。诗的音乐美的构成主要有两个基本要素:节奏和韵脚。《再别康桥》一诗每节四行,半自由体地对称排列,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显露,契合了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表现、加强、升华了诗的抒情美。

 教学过程流程图

 

 九)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意象清新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

 艺术特点情感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十)教学后记:美丽的康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怀,诗人才把寻常的离别之情演绎的那么宁谧、新颖、深沉。诗人缥缈,轻轻地离去,正如轻轻地来;诗人眷恋,甘做康桥的一条水草;诗人向往,撑一支长篙去寻梦。挥手作别与不忍离去,在此揉合、交融。这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唱出了茫然、愀然的心绪,唱出了对美、对爱的追求。徐志摩无疑是这乐曲的创作者和总指挥,云彩、金柳、青荇、柔波……康桥的一切是这乐曲的演奏者。我们听到的是仲夏夜晚从远处飘来的幽幽笛声,如同汩汩清泉淌入心扉,丝丝凉爽。

 《再别康桥》高超的艺术造诣及深远的思想境界得到了现今人们的公认、赞誉。其微茫出清的意境与当今社会一定程度的嘈杂喧闹形成反差;其追求真爱的信念与虚伪势利形成对比。这正是《再别康桥》在当时未受关注,现今却掀起波澜的思想原因。那么我们是否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远方的回响……

 (十一)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它诗,并将它抄下来。(课件展示徐志摩的《沙约娜拉》)

推荐访问:再别康桥教案 教案 参考 再别康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