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五

时间:2022-01-07 10:58:08 浏览量:

 湖心亭看雪

 研讨问题

 如何在古文教学中体现反馈——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达成度?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和习惯养成?

 多媒体环境下,尝试客观性试题在教学过程中的穿插。

 古文教学中“延伸拓展”的切入与回拢。

 教材分析

  明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吸收了唐代以前游记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深谷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股清高拔俗的风韵。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张岱的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小泼墨,大写意,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悟人生的佳作。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在工具书帮助下、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体会、赏析文本。在教学设计上,内容应蕴涵时代色彩,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手段要注重发掘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开阔知识视野,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1.强调课前预习(朗读、字词、背诵) 自主学习应从课上延伸到课前,而课堂上可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

 2.多媒体 直观明晰,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可能。结合本文特点,画面色调以清雅为主。

 3.分组比赛 激励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二)能力目标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认知“白描”。

 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白描”的写作手法。

 写景、抒情、叙事的关系。

 对“痴”的解读与拓展。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古代文人的“痴”与情趣。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导入

 南宋时和尚驾小船至江心读书,读前豪饮,每读一页则撕下弃于江中,而后痛苦流涕,书尽而归。(引出“湖心亭”看雪之举)

 请学生列举写“雪”的诗词。

 简介“湖心亭”——伏笔:为什么作者要到此处来看雪?

 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说的“知人论事”,也就是说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懂其文。

 二、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后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生朗读,教师指正,全班齐读。

 四、分组比赛,解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进行学习竞赛。

 就字词、重点语句的翻译提问(课文翻译作为作业)。

 背诵比赛。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想象作文。(最有创意者加分)

 课文内容分析

  = 1 \* GB3 ①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整体内容。(填空题)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完整与否?)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还有舟子、小童;

 事件——仅仅是看雪吗?还有湖心巧遇同好。

  = 2 \* GB3 ②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总体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 作者写景的手法:白描

 白描——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

 特点: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下列语句中使用“白描”手法的一组是 (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珠可历历数也。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3 \* GB3 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痴迷于雪景的背后,我们是否能发现作者的情致意趣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强饮”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章虽是叙事写景,但重在抒情。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个“独”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喜”,由景写到赏景之人,人是景中景,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作者的心情并不直接描写,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表露。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注:实际教学中分析应删繁就简,契合学生的兴趣指向和理解能力。

 五、交流合作探究

 舟子言作者“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可以用“张岱这种痴到底傻不傻?”为辩题,组织小辩论。

 明确:大雪奇寒,人鸟声俱绝,相公却要出外观雪;要观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船家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痴”举。但“痴”举亦更有人在:二客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普通人群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不理解既即使作者引以自矜、自得,又使作者深深地感到孤独和伤感。

 

 六、延伸拓展

  联系自己的知识视野,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痴”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明确:大凡世间彻悟人生,超脱世事者多有“痴”意,“痴”态,“痴”行。

 活动补充:

 ▲ 古来痴人知多少?

  (1)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2)苏轼之《记承天寺夜游》、李白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都因其享有独特的精神境界。曹雪芹云:“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3)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月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山中宰相”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小结:“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痴”是一种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 小花絮:继承古人雅趣,打造个性圣诞。(最有创意者加分)

 ▲ 古代爱情中的“痴心”典故。

 (1)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痴心”的是( )

 A、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E、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F、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2)下列诗词中哪一首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痴心眷恋?( )

 A、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

 B、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C、晏殊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D、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3)与苏轼《江城子》并称为宋代“悼词双璧”的是 的 。

 你能把它背出来吗?( 贺铸 《半死桐》 )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1、默写并翻译全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写一篇课后总结,若自己比较满意,可以放入成长记录。

 教学反思

 在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有很长的路要走。做教师一年半,始终没能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之间找到平衡点,更让人沮丧的是,每次给学生批假条,家长都疑心“同意”两个字是孩子自己写的。

 五楼的多媒体教室总是热闹得像过年。比赛,课本剧,专题活动,知识抢答,当堂实验,答记者问,歌艺SHOW······多年以后,孩子们还是会记起这些动人的片段,会怀念那些优秀而感性的老师。

 扛着“校本教研”的金字招牌,我却发现自己的公开课乏善足陈——曾经批判公开课的表演性,戏言学生都成了演员。轮到自己赤膊上阵时,既没呈现课堂教学的原生态,也没能出彩或煽情——看来我才是一个群众演员。

 课前我一直在思考,除了精心准备的各种活动之外,如何让公开课真正具备实践和参考的价值——对教材的处理和扬弃,对古文教学传统模式的突破,教学内容的编排,学生状态的唤醒和调节,教学语言的组织与穿插等等。无论成功与否,现身说法的教师都可以拿“前人种树”来安慰自己——可惜这回我种了一棵歪脖子树。

 教育界同仁善意的安慰并不能冲淡我怀中的酸楚,陪笑之余,痛定思痛,这节课教训有很多:内容含量太大,教学时间窘迫,环节仓促,力求面面俱到反而顾此失彼,真正的亮点未能散射光芒。在备课时,我拟意放弃对“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深入探讨,准备在粗通文意之后把重点放在“痴”字上——对孩子们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已经让他们耳朵起了茧子,而什么“白描、写意”之类的国画技法又太遥远了,但古人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孩子的童心(通常都难以被外界理解)却很有可能产生共鸣。

 称得上“痴”的古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再历经起落悲喜,阅尽繁华之后堪破世俗,礼俗人情都不再牵挂于心,或嬉笑怒骂,或孤高落寞,生活随心任性,言行都带上了几分孩子气,仿若变回儿童。

 学生也许并不能完全体会张岱、苏轼等人的超脱与沧桑,但我想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些人的一生注定要跟普通人不一样,而他们的志趣和情怀,历经时光的洗濯,依旧是那样令人神往。《湖心亭看雪》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窗外是滚滚流淌的历史和时光······

 文章清淡的笔触,张岱静默的情怀,让我放弃了对公开课精雕细琢的念头,虽然事实上我无力淡定而从容地表现“自然”。现在“自主、合作、探究”成了老师们安身立命的法宝,谁不在教学中安排几个“质疑、讨论”的环节就仿佛来自火星。若知道今人如此拘泥,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定会砸烂“教无常法”的牌匾。新课改注重的是理念,而非形式的变换。真正的改革不是“咸与维新”,而是将大方向与个人特长结合,内化为个性化的教学方略,新课程理念贯穿始终却又不露痕迹——教不求法,法在其中。

 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却在这大放厥词,真是贻笑众生。但我想,最上乘的教学,不是精彩,而是自然。技巧发展到巅峰,则化于无形。

 2005-1-20

推荐访问: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 上册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