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时间:2022-01-09 11:02:28 浏览量: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

 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 “宋四家 ”

 之一; 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 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 作为 “唐宋

 八大家 ”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 变化多姿, 畅

 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

 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

 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

 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1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 亦未寝 ( )

 藻荇 ( ) 竹柏 (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 天 寺 夜 游

 苏轼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

 步于中庭。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

 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 高兴的念无与乐者 想 ? ? 的人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共同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罢了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

 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

 美)

 2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 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

 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

 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

 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景

 月色

 人 苏轼 张怀民

 情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

 3

推荐访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夜游 教案 承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