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9篇)

时间:2023-05-03 11:20:05 浏览量:

篇一: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相互联系但??不相同的两个?明??们,先?们:  ?常?兴有机会与扶轮社的印度朋友们交流思想。演讲会的组织者告诉我,演讲应该是“?政治性”的。我完全赞同。中印两国间有?数话题。我今天演讲的题?是:中国和印度:相互联系但??不相同的两个?明。具体讲三层意思:第?,中印?明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佛教东传极?地丰富了中华?化;第三,中印是两个不同的?明。  说中印相似,?们?先会提及的就是??。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多的国家,加起来约23亿?,占世界总??的五分之?。  或许出于偶然,公元前6世纪,中印两?民族的发展都出现了?个重要的思想活跃期,中国出了?个伟??物孔?,他创造了儒教;印度出了?个伟??物释迦牟尼,他创造了佛教。  或许?是出于历史巧合,经过?系列战争,公元前3世纪前后,秦始皇统?了中国,孔雀王朝统?了印度,两国历史上?次出现??统政权。  中国和印度都是伟?的?明,在历史上分别成为亚洲两个?明圈的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些国家,你很容易看到中华?化的历史影响;在南亚和许多东南亚国家,甚?远?印度尼西亚,你也很容易看到印度?化的巨?影响。中印两个民族都为?类?明做出过杰出贡献。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都不断遭受外来?侵。尽管多次受外来?化的猛烈冲击,但这两个社会的主体?化(中国古代以儒学为核?,印度古代以印度教为核?)都未曾中断。中印两个?明都具有极其强?的?命?和延续性。  到了近代,这两个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都落后于西?,都有遭受西?列强侵略的痛苦经历。  中印在?乎相同的年代获得新?。中国在1949年解放,建?了新中国;印度在1947年独?。在以后的岁??,虽然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但经济发展道路却有很?的相似性,那就是两国都曾尝试计划经济,但结果都不理想。  今天,中印相似之处更加突出。两国都在改?开放,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佼佼者。世界对中印两国正?度关注。可以说,中印两国今后??年的发展,将对整个世界产?巨?影响。  中印两国间隔着世界上最??的?脉,在古代这是难以逾越的屏障。是佛教的伟?精神?量,从公元初年起,在?乎?千年的时间?,经过两国僧?的千?万苦,中印两??明连接了起来。  佛教传?中国后很快就被接受,并经过本?化改造,成为中华?明?个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佛教对于中华?明的伟?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会过?。  在佛教传?之前,中华?明基本上是封闭的,与世界其他主要?明没有交流。佛教传?是中华?明与世界接触的历史性开端,从此,中华?明拥有新的视野,变得胸怀开阔。  在佛教传?之前,中国有??的儒教和道教。但儒教并?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影响也?较有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开始有了?泛的信仰?化,业报轮回的观念给千百万中国?带来新的精神?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场深刻??泛的?化?命。佛教为中国?引进了许多认识世界和认识?我的新概念。今天许多中国?并不清楚,我们现在使?的许多词汇,其实来源于?千多年前的佛经翻译。  中国古代没有?韵学,佛教传?后,受印度古代梵语?韵学的影响,中国创造了??的注?法,开始有了汉语?韵学。这?推动了中国古代律诗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学局限于现实主义,是佛教??扩张了中国??的想象?。进?七世纪唐代以来,中国?学的浪漫主义成分?为增加。今天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西游记》就是?个代表。它讲的是唐代?僧?奘到印度求学的故事,其中最受中国?民喜爱的?学形象孙悟空,其原型就是印度教神话中的猴神哈努曼。  中国过去?雕艺术不发达,?窟和?雕的发展是直接受佛教?化影响的结果。另外,佛教对中国的绘画、?乐、舞蹈也都产?过很?影响。还有,由于对佛像和佛经的?泛需求,促使中国古代印刷术迅速发展。  印度与中国两??明在过去相互交流的岁??,虽然中国的某些技术发明对印度?明有所贡献,但从整体上看,特别是在精神?化层?上,可以说主要是中国向印度学习。在那?千年时间?,印度?是中国?的?师,中国?永远不会忘记这?点。  今天,中国?民对印度?化的景仰仍不减当年。2000年,中国出版了24卷本《泰?尔全集》,以纪念这位?化伟?140周年诞?。据我所知,除了印度??的语?和英语,中?是传播泰?尔作品的最?载体。

    当然,中印古代?化交流并?仅使中国受益。印度宗教观念认为历史是轮回的,?限重复的,因此,印度古?不记历史。?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记录历史,拥有此后所有朝代连续不断的编年史,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古代来印度求学的中国僧?保持了这?传统,他们对其在印度的所见所闻进?了详细记录,为?们今天了解印度古代史留下了最珍贵的资料。如果没有中国僧?和其他外国旅?者的记述,今天将?法研究印度古代史。另外,由于古代中印僧?的艰苦卓绝的努?,现在汉??乘佛教经典的藏量为世界之最。今天,全世界的佛学专家离开汉?经典将?法了解古代?乘佛教的全貌。  ?常重要的是,中印的这?不同恰恰反映了这两??明的最主要区别:中华?明重视现实?活,?印度?明重视精神世界。这?本质不同带来中印两国历史?化现象的?系列差别。  举例来讲,在历史遗迹??就很容易看到差异。印度古代宏伟建筑多为寺庙,僧侣是那?的主宰,掌管神与?之间的事务。中国古代宏伟建筑多为宫殿,帝王是那?的主宰,掌管国家与?民间的事务。  在佛教传?中国之前,中国就有强?的儒学传统。儒学不是宗教,它不讨论?与神的关系,?是?与?的关系,即君?关系、官民关系、??关系、夫妻关系、师?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它不是教导?们如何超越现世追求宗教上的解脱,?是如何适应现世和协调各种?际关系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从七世纪隋唐时期起,中国?化形成儒道佛并存、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本格局。有中国学者将这三者的意义概括为:儒家治国,道家治?,佛家冶?。  因此,中国?对宗教的态度与印度?有很?不同。可以说,中国?,我这?主要指中国汉族,尤其是城市知识阶层,多为?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这并?因为最近??年来共产主义在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是深受2500年儒家影响的结果。凡宗教必讨论死亡和来世,但儒家重当世?不研究来世,不讨论死后的问题。据儒家经典记载,“?不语怪、?、乱、神。”他说过,“务民之义,敬?神?远之,可谓知矣。”他还说过,“不知?,焉知死?”中国农村确有许多?信佛,但有?句在中国?为流传的成语或许反映了中国相当?部分信徒的特点:“平?不烧?,急来抱佛脚。”  与世界其他古代?明?样,中印?明也是沿着?河发展起来的。两国?民都怀着感恩的?情,分别把黄河和恒河称作“母亲河”。但是,印度教徒把恒河敬奉为“恒河?神”的化?,成千上万?到源头去祭拜,?数?去河中沐浴以净化灵魂,有的?相信喝了恒河?可治百病,有的甚?选择在恒河边离别?世以早?天堂。这种宗教热情是中国?所难以相象的。中国?也许难以理解印度?为何把那么多的精?、时间和钱财?在宗教活动上,?印度?也许认为?神论者和不能全??奉献宗教的?才是怪异的。  与此相关,印度古代神话极其丰富,对外渗透?很强,与当今印度?的?活仍然息息相关,在节?庆祝活动中更加显现。?中国古代神话相对单薄,与今天中国?的?活关系不?,中国的主要传统节?均?宗教?彩。  谈到古代神话,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印度教诸神?多有配偶,成双成对的,?中国神话故事?的男?神仙多为单?。或许这反映了古代印度妇?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相?较??,由于中国?化不具宗教执着,因?较容易接受外来?化的影响。近百年来,西?表演艺术在中国?受欢迎。中国有??的芭蕾舞和交响乐专业演出团体,具有很?的?准。甚?有反映中国现代?活内容的芭蕾舞剧,?交响乐为中国传统戏剧伴奏,这在印度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化,中餐成为中国?化的代名词,但中国?对西??品并不排斥。在过去20多年?,肯德鸡和麦当劳在中国从零做起,现在深?中国各?中城市,其分店分别有1000多家和近800家之多。  历史上,在国家与?明两者关系上,中印情况很不相同。?千多年前,中国是“?个?明,?个国家”,?印度是“许多王国,?个?明”。在中国,国家是维护统?的主要?量;在印度,信仰同?宗教和跨地区朝圣使得次?陆?民拥有“同?感”。这种历史差异在中印两国的地名中充分显现出来。中国省份的名称?多来源?然地理特征,如?东、?西、河南、湖北等;?印度邦的名称?多来源于当地主体民族及其语?,如旁遮普、古吉拉特、泰?尔纳杜、西孟加拉等等。  ??们,先?们,我的演讲已经很长了,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作为中国总领事,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认为,中华?化从本质上说是?个开放的?化。在古代,正由于中华?化是开放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从“西天”(这是中国?过去对印度的尊称)学到印度?化的精华。这种开放性使得中国在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化最发达国家之?。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全世界开放。正好再过?个?,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的上海举?。这是把全世界?化精华请进中国的?个重?举措,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历史性意义。当然,世博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全世界的世博。在这?,我真诚希望印度朋友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只需抽?点时间,你就能在?个并不遥远的城市看到整个世界。  谢谢!

篇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与古中国文明有何联系?为何有印度学者提出中国起源论

  印度位于南亚,与中国相邻,印度这个国家很早就已经存在,发展历史悠久。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很多人都以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居民是印度半岛的原有的住民,他们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创造了古印度文明,今天的印度人与古印度并没有太大关系。

  由于一场大灾难,古印度文明灭绝了,此时一些海上民族来到了印度半岛,他们登陆岛上,在古印度文明灭绝之后,重新建立了新的文明,并且建立了种姓制度,将印度半岛上的原有居民置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为他们服务。

  古印度与现在的印度没有太大关系,这个结论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最近却有一个印度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她认为古印度文明实际上是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人的建立的,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什么依据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一、古印度文明的诞生

  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一千纪这段时期内,这个时期的印度正处于吠陀时代,并且在印度半岛的各个地区已经建立起来了发达的部落

  组织,到了公元前一千纪的时候,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部落组织逐渐瓦解,瓦尔纳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600年的时候,瓦尔纳制度彻底确立,古印度进入文明时期,孔雀王朝在不久之后建立。

  孔雀王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最终这个帝国走向了灭亡。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逐渐兴起并且取代了贵霜帝国,在统治者强有力的稳定统治下,印度的社会发展很快,印度地区经济繁荣、国家实力也逐渐增强。

  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海上民族开始大肆进攻陆上定居文明,侵入印度的是哑哒人,海上民族入侵印度后,大肆破坏印度本来已经初具规模的文明,哑哒人的战斗力比较强大,印度人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哑哒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到了公元6世纪的时候,哑哒人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海上民族文明落后,自然不懂如何保存继承印度半岛的原有文明,岛上居民原本的生活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古印度文明也遭受到了沉重打击。

  之后印度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明建设就在哑哒人的统治下展开了,哑哒人才是今天的印度人,他们建立的文明是今天的印度文明,但是算不上古印度文明。

  而在古印度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都认为哑哒人继承发展了古印度文明,但是也有许多人都认为哑哒人不是原住民,古印度文明与他们没有关系,那么古印度文明是谁创造的呢?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由印度人完成的,但是后来却有一位印度的女学者的提出认为古印度文明是中国人创造的。

  二、古印度文明源于中国

  这个结论是印度著名的一位女学者米尔卡丹妮提出的,她通过学习一系列现有的论文结论和史料得出了这个结论,她重点考察了古印度文明出土的一些考古成果,发现这些考古成果与中国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除此之外,她还查阅了许多中国现存的文献书籍上有关古印度的记载。最终,她得出了古印度文明源于中国文明的结论。

  她认为印度半岛出现的文明是古代中国迁徙到这里创造出来的,印度半岛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中国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与现代印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一理论在印度学术界并没有多少人承认。

  在这个结论提出之前,世界上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古印度文明的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想要搞清楚这个文明的来源,而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发现了许多古代文书典籍以及出土文物都证明古印度文明是源自于中国文明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这一结论也收获了许多的拥护者。

  但是,现在的印度政府却并不承认这一结论,原因其实很简单,可想而知要让印度政府承认自己国家引以为傲的古代悠久历史与自己无关,而是源自于另一个不相干的国家,这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即使已经发现了许多证据、世界上也有许多的学者承认这一结论,印度政府却选择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其实在中国也有一部分学者不承认这个结论,因为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相差甚远,语言、文字以及社会风俗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有许多中国学者反对这个结论。

  三、古印度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印度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实,无论古印度文明是源自于中国文明还是印度半岛的本土文明都不影响它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印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古印度文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文学方面,这位今天印度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产生了严密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今天印度地区种姓制度的前身,严密等级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古印度地区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对后来印度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印度半岛地区产生的佛教成为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拥有许多信徒,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更是有许多人信仰佛教。

  并且在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佛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断发展演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支派,对研究古印度时期的历史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古印度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繁荣,经常与国外进行商业贸易,中国出土的一些古代文物中就有古印度文明的踪迹,并且中国的一些瓷器上也出现了古印度的特殊花纹等等,这种古印度文明的文化输出在世界各地都相继被考古学家发现,古印度文明对同一时期的许多不同地区的文明都产生了影响。

篇三: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为什么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难以冲突

  我们不能把不同种族之间一般规模的冲突都上升到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层面,文明之间是否发生了有效冲突,要看冲突的后果,只有特定种族在相互冲突后发生了以下五个变化中的一到两项标志事件,才可以认为是文明之间有过理论意义上的冲突。

  1、不同文明之间地理边界的改变。2、文明主体民族语言文字的改变。3、文明主体民族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通婚)。4、文明主体民族宗教信仰的改变。5、基于上述变化的原民族生活习性、价值观的改变。

  基于以上5个标志,印度文明可以说从未和中华文明发生过冲突。其重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横亘在两个大陆之间,古代人中国人或印度人,都很难跨越高原抵达对方腹地。虽然如此,历史上印度文明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

  东亚南亚地理地形图

  如果我们认同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那么第一批智人到达

  印度大陆的时间,至少比智人到达华夏文明腹地要早1万到5万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早期印度文明各个阶段比中华文明要早上1千到2千年。

  印度大陆的古达罗毗人在印度河流域孵育出早期的印度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印章文字,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700年开始使用青铜器,公元前1100到900年开始使用铁器,以上三项略晚于埃及文明,却至少早于中国古人1000到2000年。

  智人迁徙路径图

  第一个人格神释迦摩尼,他对日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将发挥重要影响。佛祖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他本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释迦摩尼成长于富裕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大概

  公元前500-600年的时候,北印度迦毗罗卫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在29岁出家,在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佛教出现后马上在印度平原上流社会流行,帮助衣食无忧的贵族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这一点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无论其逻辑的完美程度,还是思想的进步性,都是相当超前的。佛教通过塔里木盆地传播到中国,始于两汉时期,在唐朝达到高潮。

  中华文明的特质,是儒释道三位一体,儒家的伦理秩序,道家的无为,加上释迦的善恶因果,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今天中国人善良的天性,因2000年前佛教的传入被加强了。只有等到佛教

  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盛行之后,中华文明才得以正式定型。

  在唐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已有数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传播佛教,这些印度高僧对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影响,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玄奘。而且这些高僧的传教行为相比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没有一个总的教会在背后支持,高僧们显得更加没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以如此少的人,如此大的改变了另一个种族的文明进程。

  除了大家熟知的出生在龟兹祖籍天竺的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和尚为摄摩腾(东汉),摄摩腾又作“迦叶摩腾”、“百竺摩腾”,简称“摩腾”。中天竺人,生于婆罗门家庭,博通大小乘经典,常年在外游方讲学。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应明帝之请,来到洛阳。此外还有菩提达摩(南北朝,中国禅宗始祖),竺法护云摩罗察(南北朝),安世高(东汉),白法祖(西晋),善无谓(唐开元),金刚智(唐开元,密宗创始人)。唐开元之前,这是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的最著名的8位印度高僧。

  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公元10世纪的时候,又被复兴的印度教取代而式微。在中国,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说,佛教的传播,是早期中印文化之间交流的成果。印度文明之于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冲突,甚至在初期还有过提携和促进。

  克孜尔石窟前鸠摩罗什坐像

  《文明六讲之五》

  酒圈网

  宓卓2020年7月11日

篇四: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迪(一)

  内容概要:西方世界广泛以为,相同是第三世界一员又是世界上最大

  的民主化国家的印度在最近几年来优秀的经济表现,对“中国模式”组成了挑战。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家产构造的演变独具特点,它已构

  成了印度发展模式的基础。本文从印度家产构造下手,对印度家产构造演变的轨迹和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迪做出简要剖析。重点词:印度,发展模式,启迪

  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经历了绚烂的古代文明、辱没的殖民打劫时代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它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沉的国家,又是一个正在奋力追赶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一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又不一样于中国的道路。本文从印度家产构造下手剖析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家产构造的改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影响家产构造改动的一系列要素,又是决定一国自己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本文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印度家产构造演进的轨迹和特点。第二部分剖析印度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迪。

  一、印度家产构造演进的轨迹和特点

  主要运用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有关理论进行剖析,第一用两类指标:

  一是各家产的就业人数及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二是各家产的产

  值及在GDP中所占比重,以此对印度独立50多年来的家产构造改动轨

  迹进行实证剖析,而后对就业在三次家产中的改动和产值在三次家产

  中的改动做出比较,察看其发展的特点。其特点是:

  1.从第一家产看,其实现的产值在整个GDP的比重降落过程中,劳动

  力的就业比重也在降落,但绝对值还在上涨。第一家产产值的相对照

  重降落幅度超出劳动力相对照重降落幅度,说明农业劳动力数目仍很

  大,第一家产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也说明农业在印度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还比较大。

  2.第二家产跟着人均GDP的增添,其实现的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在

  上涨,但上涨的幅度没有第一家产比重的降落幅度大。劳动力的上涨

  幅度从时间序列剖析来看,有升有降;从横断面剖析来看,略有上涨。

  这类状况一方面说明第二家产不可以大批吸纳劳动力,第二家产的扩充

  性发展没有出现,或是受制于资本,或是受制于市场;另—一方面,第二家产所实现的GDP比重的上涨十分迟缓,说明第二家产对GDP尤

  其是人均GDP增添的贡献不大。

  3.第三家产的状况特别独到。第三家产不论从时间序列剖析还是横截面

  剖析,其产值所占比重和就业所占比重都是上涨的。这就说明,不单

  第三家产拥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且对印度经济增添的贡献是最大

  的。

  4.从印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部门劳动力比重和产值比重的比较来看,两者改动的状况与库兹涅茨剖析的状况完整不一样。依据库兹涅茨剖析

  的结论,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改动幅度要大于产值的部门份额的改动

  幅度;而印度的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改动幅度却大大低于产值的部门份额改动幅度。这说明印度劳动力流动的刚性特点十分突出。这是印

  度家产构造演变中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印度工业化进度中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对后来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印度家产构造的演进来看,基本不切合家产构造演进的规律,即它不是依据一、二、三家产次序发展的轨迹进行构造的变换和升级,而是依据一、三、二的发展轨迹,最后形成了三、一、二的家产构造格局。

  二、印度模式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

  从家产构造演变的剖析中能够看出,印度的家产拥有超越式发展的特点,三次家产的演进不是完整成立在前一次家产充散发展的基础之上,都有离开前一次家产发展的特点,这是印度家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印度经济已经过早地形成了以第三家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进力,拉动印度经济连续迅速增添。这类发展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以下方面:

  1.家产构造出现断层,以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城乡二元构造的矛盾

  只管印度的服务业已经占GDP的50%以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

  平,但能够一定地说,印度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截止1999—200年度,全国总人口为10.04亿,乡村人口为7.275亿,乡村劳动力为2.亿,乡村就业人口为2.51亿,乡村失业率为7%(这还不过宣布的失业率,不包含隐性失业率)。印席7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74.41%,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数的74.50%。山印度的二元经济构造十分突出,一极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一极足以高新技术

  家产为代表的现代经济。跟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乡村可耕地面积在减少,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日趋拉大,大批无地可耕的农民和节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到城市找寻工作以增添收入。

  但是从家产发展的进度来看,是按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轨迹发展,即第二家产一直没有主导过经济发展,这就是说在三次家产之间,缺乏了中间环节,从低一级家产向更高一级家产过渡时中间没有连接环节,家产出现了断层:即第二家产如制造业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缺乏中间环节的家产来承接大批的教育程度低下、劳动技术低下的乡村节余劳动力,本应由大规模的制造业的发展来吸纳这支劳动力大军,却因为其一直没有过腾飞而没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服务业吸纳的是印度知识精英阶层的劳动力,把低教育程度低素质的乡村节余劳动力排挤在外,他们从传统的农业没法进入现代化的高新家产和现代服务业。这支劳动大军或许涌入城市,成为无业乞讨人员,或许滞留在乡村。这类状况一方面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大规模的城市贫

  民窟,成为采取无家可归的流感人口的逃难所,不堪重担;另一方面,因为农业节余劳动力大批留在乡村,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亿农民的收入状况难以改变。这就更为增强了二元构造的矛盾和城乡

  收入的差距。在这类状况下,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业更加展,城

  乡收入差距就越大,二元构造的矛盾就越难以解决。

  2.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国内经济的支撑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假如靠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印度的服务业是从

  高端市场进入,服务于发达国家

  92的市场需求,而不是从低端市场进入,服务于国内第一和第二家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经历一个与第一和第二家产很好的连接和联合的阶段,或许说就国内的需求看,还没有具备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没有进步到大规模发显现代服务业的阶段。农业、工业以致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其实不高。这一高技术家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主假如为外国服务,而不是武装本国的农业和制造业。这就使印度的第三家产失掉了可连续增添的牢固的基础。事实上,此刻印度信

  息技术家产的发展就遇到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限制。落伍的基础设备、低下的收入水平、大批的处于技术低端的制造业,没法引进IT技术应

  用于生产和管理,大大影响了对IT产品的需求。走开物质部弟子产的增添,服务部门的增添就失掉了基础。信息技术只管在优化物质经济增添方面拥有不行比较的重要作用,但它相同不行能代替物质经济增添。

  3.印度信息服务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不显然,带动作用不大

  印度的发展模式创建了依靠于高新技术和城市中心的“卫星经济”,它仅

  有选择地集中于像班加罗尔、新德里、孟买和海德拉巴这样狭小的城

  市地区。这类在信息服务业上的巨大跳跃对经济不行能产生巨大的影

  响。印度信息家产的发展已经历了20年,可它的通信状况、电脑普及

  率和低效率的服务与这样一个软件大国完整不相当。

  2003年2月19日世界论坛宣布的“2003年世界IT报告”,IT竞争力排名第1位的是芬

  兰,第2位是美国,第10位是德国,第20位是日本,印度的排名在

  4位以后。所以,仅靠以信息服务业的扩充来支撑经济发展或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难度特别大。

篇五: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篇六: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给中国后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小作文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后被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恒河流域文明。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古印度文明细分两部分来看:一是印度河流域产生的文明,另一就是恒河流域产生的文明。我们所说的古印度文明消失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消失,而恒河流域的文明则未消亡。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篇七: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

  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

  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在晋代以后出现了僧人作诗,这些诗歌都得到了保存例如《四月八日赞佛》、《咏禅思道人》《咏利城山居》等等。其中有一部分的山水诗,佛家子弟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融入自然景色中,为开辟后世山水诗人空寂、飘逸的诗风做出了贡献。

  佛教进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很少论及人的死亡问题,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但是在鲍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大多数充满了婉转悱恻的悲凉气息,许多诗中都用了“苦”和“空”。尤其是他对于生老病死以及离别愁绪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例如在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有不少句子与佛教有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印度佛教与艺术1、建筑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但是如果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相比较,你会发现中国的石窟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印度。

  2、壁画

  以莫高窟的壁画为例,它的壁画是中国艺术家在自己民族绘画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而这个外来的艺术则是除了指佛经内容以外还有印度的绘画技巧。表现在技法上的“凹凸画法”。

  2、佛画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最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人物画上。就题材而言,佛教的东传改变了中国的人物画内容,佛教人物画大大增加。以北齐曹仲达为例,曹仲达的佛像画得最妙,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罗汉像,世俗人物有卢思道、斜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历代名画记》卷八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曹仲达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我们可从北朝的石窟造像中看到“曹家样”画法的某些特点:一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誉。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个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的传播,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古印度佛教的东传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的形式扩充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开放的体系,善于综合百家之长,并且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特点。对于外来文化,则一直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

  和自我壮大。正事善于兼收并蓄中国文化才能在各民族文明之林中,摆脱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度过重重难关。为此有人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

篇八: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印度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作者:刘博达

  刘一帜

  郭亦冰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

  摘

  要:文化有一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中国与印度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是两大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互相影响。

  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多领域例如宗教、哲学、瑜伽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文化绝对不是凌寒独自开,甚至独占鳌头,把自己孤立起来。文化是以"天下为公"的。不论肤色,不择远近,传播扩散。人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够进步,对大自然和社会,乃至自己的内心认识的更加细致入微,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交流。我们的祖先曾经从印度文化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的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关键词:印度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在古代就因为互为比邻,山水相依的有利条件,很早就开始了经贸和文化的沟通与往来,根据相应史书记载,早在大约两千多年前,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虽然但是相比于佛教印度教的声望并没有那么大,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印度教,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中阎摩王、瑜伽术等其它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和国家公同建立形成,固然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必不可少。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的大约在公元前后,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与这两个观点: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中天竺和尚,“白马驼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可无论怎么说,在公元前后,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

  印度教比佛教早产生近一千余年,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它的思想中杂糅这许多印度教的教义学说,导致很多人不容易区分开来。到了大乘时期,佛教不仅吸纳了吠檀多的哲学内容,而且实行起了偶像崇拜,融合了很多的印度神灵;晚期的佛教密宗,更是大量的汲取了印度教的诸多思想,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其融合的印度教思想夹杂这印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对中国当时的佛教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仍然有那么多渴望知识的人,不远万里来求知,融合文化,为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奉献了巨大的力量。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经过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年间,中印的佛教文化交流就已经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在这种交流中,许多拜佛求经的学者都来往于中印之间,在这条路上,有崇山峻岭,经历千难万险,不

篇九: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与古印度文明接触最为密切,古印度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深,而这一切主要都体现在佛教传入中国这件事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世界与自我

  中国古人有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万象唯心造,心意亦虚空。

  中国古代只有老子、孔子那样的思想家,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思想家,所以中国古人的思维总是意象性多而思辩性少,直觉性多而逻辑性少。而佛教,它那静悟冥思的方式很符合中国古人喜爱直接下结论的直觉习惯,它所包含的一些论证过程又满足了中国古人对逻辑思维的需求。

  于是,中国古人不必再思考世界为什么存在,不必再思考人类自我为什么存在,更不必再到世界上实实在在的事物中寻求分析研究的乐趣,只领悟“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人们在凡尘中忙忙碌碌,每时每刻患得患失,但是,当某一个人把自己关在门内静下心来细想一想,他就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难道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吗?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外界的一切又在哪里呢?我身边这种种人和物莫非就如同梦境一样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幻觉?上面所说的这一种怀疑正是佛教的思维方式之一,有偈为证:“般若青锋流水弦,个中端的向谁言。一朝面壁跏趺坐,懒看诸君顛倒顛。”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宇宙万物与社会历史

  中国古人否定直线思维,把一切都想象成为无头无尾、永远循环往复的圆圈。

  中国古代人也曾经想象过宇宙的开端,比如盘古开天地之类,但是,中国古人对永恒存在的想象并没有再深入下去,一部分人直接就认为日月星辰等实物就是自有永有的,另一部分思维较深刻的人也没有再接着追问盘古以及他所居住的混沌境界又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在此又一次弥补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它认为:追问原始开端是最愚蠢的,如果有个开端的话,那么这个开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比如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人们能够确定这个圆圈的圆周是从哪里开始的吗?可见,西方人的思维是从圆心延半径向外展开,而中国人的思维是延着圆周曲线往复运动。

  西方人认为有一种存在是自有永有的,这种终极存在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自己又是自己的结果。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永远在一个循环中:无中生有,有后自衰,衰后自灭,灭而归空,空再生有。西方人认为社会必须不断进步,由量变到质变,中国人认为社会就是王朝更替,兴衰循环永远如此。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面对生命

  中国古人认为各类动物都有灵魂,各类动物的灵魂又都在“六道轮回”中,人间的恩恩怨怨都是一种因缘果报。

  人的肉体生命总有有限的,但人类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永恒,中国古人本来也愿意想象人死后的另类存在方式,所以,历代君王在追求长生不老术失败后,都十分讲究墓穴的陪葬。当然,中国古人对形而上灵魂的想象还是偏少一些,这就难以解决一个人行善一生或做恶一生之后怎么得到公平的奖惩。

  对此,当然还是佛教帮助中国古人圆满解决了这个难题。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这个规律是无始无终的,在业力的作用下,自然就善恶有报,众生之间最终总是杀生偿命、欠债还钱的,“六道轮回”之中毫厘不爽。

  西方人不相信轮回转世,他们只相信天堂和地狱,所以,当他们看见一个人打另一个人时就说打人是不合理的。中国古人相信轮回转世,所以,当他们看见一个人打另一个人时就说这是前世的报应。西方人认为,人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有一次,并且一经产生就是永久不变的。中国古人认为,今世人间的父与子在前世有可能是另一种关系,也许前世就是水面上的一对鸳鸯呢。

  总之,有关古印度佛文化对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显然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本应该以专业的方式来研究和探讨,但由于我

  水平有限,以上只是先简要谈几点看法,不足与不当之处请各位补充或纠正。

推荐访问: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 中国 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