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8篇)

时间:2023-05-03 15:55:03 浏览量:

篇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以“六育”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胡胜锋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年第12期

  当前,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成人”与“成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德以及培育品德的教育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衡量一名教师以及教育质量的重点,管子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众多先贤的指导下,如何做到立德树人就成为衡量教育方向是否正确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应该是当下教育体系的关键。本文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这“六育”作为抓手,阐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以及应当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教育;六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曾经多次明确说明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指导思想,以及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应当坚持全面提升中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要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等“六育”为抓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德育德,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

  培育国家与社会的下一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祖国的下一代应该是身负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同时又是愿意主动遵守道德、法律并拥有高尚品德的人,祖国的下一代是否拥有完善的世界观以及品德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因此,德育被列为当下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心。而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自然更需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主动探索品德教育的方法方式。

  作为育人场所的学校,应该主动学习、认真贯彻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批示与指导,将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学生要树立具有新时代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记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与文化道路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让每个人的小梦想与祖国的大梦想同行、同心、同实现。与此同时,要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大趋势、大潮流,正确认识中国所扮演的国际角色,以国际化的视野、开

篇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高校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以理论学习的新提升,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一、抓住关键,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在《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必须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

  一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立场。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校,关键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对高校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民主管理、专家治学有机结合,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构建科学完善

  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要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党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巩固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三大主体责任”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三同机制”,推动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全面覆盖,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保障。

  二、把握重点,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文,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

  一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摇篮,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理直气壮、有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要提升思政课质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走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政教师,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要凝聚思政工作合力。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起全员联动工作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育人功能,推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紧扣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努力培养符合国家未来人才需求规划的高素质人才。

  一要注重专业素质培养。高校要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积极对接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特点鲜明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相结合,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推进,确保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二要突出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实训环境建设,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注重产教融合,大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岗位认知。

  三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新形势下,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长远未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政行企校联动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协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篇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

  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化,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取消或停办近万个本科专业,新增1.7万个,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已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互认协议,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2当前,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正在加速发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育,中国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机制,培育道德。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

  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

  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

  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1)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确保办学安全,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

  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09日06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篇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其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报告中关于教育问题表述的亮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教育持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更是为民族教育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新思路、规划了新战略、制定了新举措。十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主要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民族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日益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民族地区加速推进;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已经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篇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充分认识、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教育、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工作中,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发展科学化合格人才,做好中小学教育事业服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指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担当和实践能力,形成健全的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根本准则,是学校和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根基,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建设做出贡献。

篇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理论】落实?德树?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根本?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重?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民事业发展需要?代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必须抓好后继有?这个根本?计。这是做好新时代?才?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落实?德树?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才资源是第?资源,在很?程度上决定着?个政党、?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代??代可靠接班?。实现第?个百年奋??标,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聚天下英才??之”。贯彻党的?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抓好后继有?这个根本?计,要求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要求全体教育?作者把?德树?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牢记为党育?初?,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培养?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志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奋?终?的有??才。抓好后继有?这个根本?计,关键在于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政之要,惟在得?。”我们要培养造就?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就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思想是?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深刻,?动就难以持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历史性变?,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决议》的重要贡献就是确?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全党的核?地位,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是践?“两个维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个?成长成才、实现?由全?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贯彻党的教育?针,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科学的思想理论能否被公众?泛接受,既要靠理论本?的科学性,也要靠创新宣传教育的?式?法以及话语体系的转化。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需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青少年学?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式。?、中、?、幼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的??发展特点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因?施教是确保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纳?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育?作者??要学深悟透统编教材精神实质,强化国家统编教材使?效果。同时,要坚持运?青少年学?喜闻乐见的?式“进课堂”,增强“进头脑”的实效,从?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觉和?动?觉,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成为引领青少年学?成长成才的指导思想和?动指南。?、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凝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病”。理想信念不仅对于共产党??关重要,对于任何个?亦是如此。尤其是青少年,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更需要理想信念的?撑,从?不断增强做中国?的志?、??、底?,增强“五个认同”,?觉投?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实践。没有??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当今中国所取得?切伟?成就,在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代??代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华??接续奋?的结果。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民成就伟?事业的重要保障,在迈向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抓好后继有?根本?计,必须教育引导青少年进?步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民的殷切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事实?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主义,澄清对党史上?些重?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全体教育?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作为落实?德树?根本任务的重要抓?,认清意识形态领域?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发扬?争精神,发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在澄清是?的过程中统?青少年学?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增强抵制历史虚?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想的主动性和?觉性,进?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觉投?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实践,汇聚起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量。三、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精髓,系统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融?社会发展各??,转化为?们的情感认同和?为习惯。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

  发展各??,转化为?们的情感认同和?为习惯。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融?宪法和法律,将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当作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充分发扬我们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确保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青少年阶段是??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引导和栽培。这?时期青少年?智逐渐健全,思维进?最活跃状态,但同时这?时期青少年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尚未真正确?,如果不?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加以正向引导,就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作为教育?作者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敌对势?与我们党争夺青少年的?争从未停?过,这样的?争是长期的、严峻的。因此,青少年是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的重点群体,在?定程度上直接关乎党和?民的事业能否后继有?。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项系统的凝魂聚?、强基固本的基础?程。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化积极作?。中华优秀传统?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同”等优秀基因,是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重要切?点。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使之像空??样?处不在、?时不有,成为全体?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为中国?的独特精神?柱,成为???不觉的?为准则。党和国家要把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融?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中、?、幼不同学段有针对性开展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作者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扣好“??第?粒扣?”,在“落细、落?、落实,??、?脑、??”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种?在青少年?童?中?根发芽,使之内化为青少年?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青少年?童的?觉?动。同时,??教育?作者要率先垂范,努?成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者,引导?们见贤思齐,培育共同精神家园,努?在全社会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社会风尚。四、坚持?中华民族伟?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会上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民进?的?切奋?、?切牺牲、?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代??代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接续奋?的根本?的就是要让中华民族重新屹?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党的?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做出了重?贡献。党领导?民浴?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命的伟?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更?、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伟?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提供了充满活?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信?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成就,开启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个百年奋??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宏伟?标继续前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的主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的??畏?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但??未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党和?民就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个时代有?个时代的问题,?代?有?代?的使命,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新时代的青少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教育?作者要教育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学??觉把党和?民事业的接?棒接下来、传下去,努?创造?愧于时代、?愧于?民、?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党的?九?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见证了全?建成?康社会第?个百年奋??标的顺利实现,他们将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明、近代却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将迎来伟?复兴,这必将是?个永载史册的伟?时刻,必将是?个全世界的中华??都为之欢欣?舞的时刻。新时代的青少年有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作出积极贡献,也必然会感到???豪和?上光荣。使命在肩,责任重于泰?,青少年要努??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接续奋?中绽放青春光彩,不负党和?民的殷切期望。千秋基业,?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我们?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宏伟?标,我们也?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才。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就能实现的;党和?民事业的成功,需要?代??代中国共产党?接续奋?。培养造就?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是直接关乎党和?民事业后继有?的根本?计。推进党和?民的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才越多越好,本事越?越好。全体教育?作者要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凝聚?,坚持?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坚持?中华民族伟?复兴历史使命激励?,真正办好?愧于党和?民的教育事业,落实?德树?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这个根本?计,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作者为?东?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青海?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监制/苑?虹编辑/雷欣钰

  来源/青海?报▼论政的平台

  争鸣的空间

  议?的?场▼江源评论

篇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

  作者:孙莞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3期

  摘

  要:

  “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教育之根本,要求人才培养既满足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需求,又实现个人层面的成长。立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需要各自发力、相互借力、协同推进。江苏大学抢抓国家“双一流”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各项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具体举措与其他高等院校有一致性,当然也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学校层面

  教师层面

  学生层面

  江苏大学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与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全国代表大会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一要求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定义了学校一切工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期望从解读“立德树人”的内涵开始,条分缕析地从各个剖面解析“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立德”“树人”古来有之,不过与今义有所区别,古义是从个人层面出发阐述对人生理想、价值标准、道德品性的追求。其中,“立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立德”“树人”合二为一,成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十七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凝练和升华。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立德就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确保在经济腾飞的当今社会摸爬滚打,既能与时俱进,又能“墨守成规”;树人就是通过教育手段,使自然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知行合一①。在新的历史时期,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新的意蕴。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

篇八: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任文贵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04期

  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是新时代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史的大事要事。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开创新时代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林铎书记在讲话中立足省情,立足教情,提出“五个并重”,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道路,是我们今后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健全完善五个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了以课程引领、主题教育、依托本土、突出实践的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2017年我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健全完善了竞技引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广泛参与的全民化学校体育工作体系,2018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健全完善了活动引领、搭建平台、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美育工作体系,会宁会师中学、平川区乐雅学校等学校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充分展示我市美育教育成果;健全完善了教材引领、大水浇灌、细雨滋润、活动启迪的走心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白银市育才学校等40多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和咨询室建成率均达到100%;健全完善了课堂引领、提质减负、尊重规律、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高考新政、中考改革、新课程改革等,逐步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各阶段招生改革有机融合。

  随着全国全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将以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匹配、内部动力与全面协调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独立自主与借鉴先进并重为重要手段,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德”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任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把立德树人切实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今后,我们以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在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十一及“九一八”“一二九”、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活动,举行全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实施文明校园建设行动为抓手,通过开展市级德育示范校、校园文化示范校复

推荐访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 树人 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