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7篇)

时间:2023-05-04 15:00:03 浏览量:

篇一: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素材备战高考(热点素材+时文精粹+核心观点)

  ——六对关系体现辩证思维

  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民观点)

  (1)截至2月14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从落成运行,到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再到如今持续产出成果,中国在脉冲星观测和研究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FAST也于2021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中国天眼”不仅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更让全人类看得更远,这是我们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生动缩影。

  (2)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也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年,矢志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抢占未来先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各种外部冲击。新征程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春伊始,天津港码头机器轰鸣,国际班列接踵而至;“最北自贸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的企业生产正忙,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兔年开市首日,客流量超22万人次,210多万种商品上新……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坚定决心、鲜明态度,更有务实行动、扎实举措。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新征程上,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5)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需要把握好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当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对外开放就会故步自封,没有自立自强就会随波逐流,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6)

  “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发人深思。面向未来,我们怀揣“把自己的事业办好”的坚定底气,保持“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广阔胸襟,就能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人民观点)

  (1)春回大地,神州渐暖。在北京,周末各大商圈人潮涌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在上海的自动化码头,超大型货轮有序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在陕西延安,南沟村的乡亲们忙着管护苹果树……今天,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和谐有序,呈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时代画卷。

  (2)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3)在科研领域,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原因。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还要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4)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更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秩序的框架下,保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5)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而活力则蕴含着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奔涌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活力和秩序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6)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活力奔涌的中国,也是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也要以旺盛活力提供动力。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定能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民观点)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1)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2)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

  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3)

  实践没有止境,变化永不停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到在科研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再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一系列改革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因此,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4)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5)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们党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前进道路上,锚定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关接着一关闯,我们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人民观点)

  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

  (1)“山沟沟里绕蜡村,小路弯弯绕山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黑河镇绕蜡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受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度落后。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信息高速公路”铺进山旮旯,农村公路修进深沟偏寨,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当地还建起了葡萄种植基地,村民以土地参股,去年亩产葡萄逾2500斤,总收入52万余元。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对口帮扶……像绕蜡村这样的发展故事,在中华大地广泛上演,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生活蒸蒸日上。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以大力减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解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极大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应该看到,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坚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应该看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要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5)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效率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才得以持续。处理好效率

  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避免在现实中剑走偏锋、顾此失彼。既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以提升效率不断做大蛋糕,以促进公平分好蛋糕,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又让每个人都分享成果、参与其中。

  (6)

  “21世纪第一个10年,年均收入46500元;2021年,总收入141200元;轿车换了1辆,电视机换了2台,电脑换了2台,手机换了3部……”这是山东省枣庄市一位市民的家庭“小账本”,记录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折射出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亿万人民。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人民观点)

  (1)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一个国家的前行足迹。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着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也彰显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国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顶层设计,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劲动能。

  (2)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今天,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无论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都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都呼唤城乡、地区、行业间协同配合,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

  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河长制”“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得到珍惜保护,以小切口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潜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4)更应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立足基层实践的顶层设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指导火热实践;在进行实践探索时,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契合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既从全局着眼谋篇布局、做好制度设计,又从实践入手笃行不怠、进行大胆探索,真正做到在战略决策上坚持顶层设计、在战术选择上鼓励实践探索,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体现辩证关系的)

  (5)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惟其规模巨大,更需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惟其国情复杂,更需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定向把舵;脚踏实地,以实践探索踔厉奋发,我们就一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六、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观点)

  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十年来,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精准有力的策略举措,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2)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总结好、运用好。

  (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4)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5)战略的实施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形势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一遇到风险挑战就止步退缩,就不能把战略落实到位。进入新时代,从锲而不舍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再到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各项战略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

  (6)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有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

  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7)“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正确运用战略策略的成功秘诀,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篇二: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刘邓”合作的十三年

  我认识伯承,是一九三一年在中央苏区。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我们一起工作,是一九三八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①前后共事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伯承善于与同志团结共事的高尚风格,在今天仍是我们领导干部的表率。

  ──《邓小平自述》

篇三: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来展开。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

  一、政治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平发展。

  2.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国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央一号文件从1984年开始发布,每年发布一次,至今已经发布了超过30个年度。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施,为中国在国际上

  -1-

  的地位提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方面

  1.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外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手段,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3.互联网+

  互联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

  三、文化方面

  1.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等。

  2.中国的城市化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可持续性,推进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口号,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等。

  四、科技方面

  1.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创新,以载人航天为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2.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在高速铁路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以高速列车为核心,高速、安全、舒适、便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中国的5G技术

  中国的5G技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在5G技术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早商用5G的国家之一。中国的5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速、低延迟、高可靠性,为数字经济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结

  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是多种多样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精神,勇攀中国梦的高峰。

  -4-

篇四: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作文素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值得2022高考语文关注的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世界意义的全面阐释。

  这里有三个相关但也有区别的概念需要弄清。“走自己的路”是从共性角度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有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角度讲的,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角度讲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果说“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国情”的话,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注重“中国国情”,但更突显其彰显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当然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既要在从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必然注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内在要求注重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再进一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出来的,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道路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中国道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坚持社会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道路;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把动力、平衡和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的道路;把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持持续有序生产、保护生态统一起来的道路。

  这里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式和“美丽神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运用市场和资本但不被市场和资本所俘获,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在实质上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成果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优质时评

  01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会对这样的历史启示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条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宣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近代以来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向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广阔前景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中国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过上现代化生活,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这是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以现代化的成就造福自己也惠及世界。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大势,符合人民期待,始终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将一以贯之,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改弦更张,始终把握正确方向砥砺奋进。

  人间正道开新篇。今天,可以告慰历史、告慰先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

  02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成功开创了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既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之路

  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道路是既蕴含中国特色、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时代大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充分体现了“三大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立足中国超大规模人口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一现代化新道路,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病,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没有对西方发达国家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顺序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而是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实现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全速奔跑在现代化的赛道上,从“现代化的迟到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既追求全面发展、又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突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道路是既追求全面发展、又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及其内容构成的认识,由最初相对单一的经济指标,拓展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的五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着需要建设“五个文明”,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五个文明”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全面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注重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社会有机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整体。因此,协调性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意味着要着力补齐现有的短板和弱项,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层面相互适应、彼此促进、均衡发展,实现系统有机的整体现代化。因此,坚定不移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造福人民作为目标,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有了现代化的人,才会有现代化的活动,才会有现代化社会的建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不全面发展,不改善人的素质、能力、生活、思维方式和各种社会关系,就无法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高价值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实践,坚持不懈地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只有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人民立场在发展成果、财富分配上的体现。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成功开辟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全新道路,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坚定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中国坚持开展对外援助,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为全人类和平与繁荣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3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创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圆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动员,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这条道路坚持好、实践好、发展好。

  目标体系:“五位一体”现代化强国

  目标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向,它指明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科学设定奋斗目标,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定位在目标内容上增加了“美丽”二字,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在具体要求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现代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在目标定位上从“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在世界现代化坐标中我国将从“跟跑者”成长为“引领者”。这一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人的现代化”的飞跃发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仍然停留于追求“物的现代化”的模式。

  战略安排:新时代“两步走”战略

  根据奋斗目标,做出合理战略安排,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战略安排以明确的奋斗愿景、稳定的未来预期、科学的行动指南,引导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激发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的十九大针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描绘了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了2035年,较以往的发展战略提前了15年;第二阶段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体系中进行定位,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高度。这一战略安排,既实事求是,又面向未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现代化的主题。实践表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如何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创新和升华了传统现代化理念,不仅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而且深刻总结了国外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体把特定的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判断现代化建设成败得失的标准,突出了现代化的主体意识,开辟了理解现代化的新维度,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

  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明确规划了时间表,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结合上,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而且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篇五: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名人故事]2021观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高考作文素材摘抄

  2021观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高考作文素材摘抄

  篇一: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篇二:

  莫高窟记录了自十六国,北朝,隋唐等至清朝,近代的兴衰。它记录这王朝的繁盛,记录着文化的交融,记录着清末近代的屈辱。莫高窟像一个阅历深厚的老者,为我们慢慢讲述着这历史长河,这荣辱兴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兴衰与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中外交流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莫高窟大量的壁画中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lizhigushi.com]。后日本,俄国,美国都曾盗窃了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

  藏经洞的发现是因王道士,损毁也因他。藏经洞内文物的遗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忘怀的。这屈辱的教训更加让我们自强自立。

  飞天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天壁画虽然人物不带翅膀但从其飘忽的衣袖,人物轻盈的姿态,婀娜的动作即可感觉到其飞翔之感。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形似相符合。

  敦煌飞天舞就是根据其壁画上女子的人物形象,动态,衍生出来的一种飘逸自然的舞蹈。有机会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莫高窟中沉淀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藏着无数人的心血结晶。“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将青春热血洒在了护卫敦煌莫高窟的事业上。而今的我们也应感悟莫高窟的精神,守护中华文化之瑰宝。

  篇三:

  2021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莫高窟的命运,国家独立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发展了,我们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护了。”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2021高考语文命题点作文素材集锦: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发展进步的大方向,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大逻辑,深入揭示新时代中国发展蓝图对中国和世界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十四五”和“二〇三五”故事。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一、历史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定位,揭示好这一重大历史步伐的历史意义:

  1.“两个大局”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发展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故事,我们要把胸怀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方面,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发展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重要关头,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世界格局演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增强,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必须做好长期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

  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党中央提出的规划《建议》就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坚定信心、又保持忧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一个深刻变化的世界中谋求新的发展进步的“中国策”。

  2.“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过往,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到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如期实现。这标志着中国将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预见,未来5到15年将是中华民族从“小康社会”向“美好社会”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

  3.“两大奇迹”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奇迹,也造就了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长远和根本意义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开启新征程,中国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首先,中国今天的发展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实。不仅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了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站上一万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到16%以上,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超过30%,而且形成了全球

  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着1亿市场主体、1.7亿各类人才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同时,中国经济潜力足、活力强、韧性大、回旋空间大,区域差异化程度高,国内市场梯度明显,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持续增长有后劲。特别是今年以来防控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也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仅为世界抗击疫情冲击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奠定了新的地位。

  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开顶风船”“走上坡路”,但中国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全有条件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高质量发展”新奇迹和“长治久安”新奇迹。

  二、理论逻辑: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践行新发展理念就要进一步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引领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前进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标识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和总目标:

  1.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为什么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议程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五中全会精神和规划《建议》安排的一个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

  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把“人民”二字更加鲜明地写在中国的发展旗帜上,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预示着中国在实现“共享发展”的道路必将实现新的历史性进展。这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价值定向。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规划《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一项重点任务。这展现了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的发展姿态和发展形象,也标志着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包括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规划《建议》,中国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可以预见,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继续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将是空前巨大的。

  3.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无疑,“创新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对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而紧迫的战略意义。规划《建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这既是践行新发展理

  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也反映出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现实考量和科学判断。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本身来看,“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动力”问题至关重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既是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现实结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而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深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特别是美国政府当局等政治势力逆世界发展大势而动,推行“经济霸凌”主义,试图推动“科技脱钩”“产业脱钩”和更大范围的“全面脱钩”。中国必须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办好自己的事”的重要内容,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能力建设上台阶,将此作为中国经济从“量大”转向“质强”的必由之路,作为抵御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发展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三、实践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针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发展环境条件深刻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整体性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中国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谋求发展、实现发展的战略方向,也必然带来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1.顺应发展规律发展要求的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啻为中国的“大国经济宣言”。首先,强大的国内循环是大国经济的共同特征,强化国内循环也是大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普遍规律。只有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进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要求国内供给、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对经济循环的强大支撑。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是在全球发展酝酿新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发展、促进发展、实现新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重要成果,构建这样的发展格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自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再平衡”不断取得进展,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显著增强,可以确信:

  一方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让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外循环双轮驱动,中国经济必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任务必将取得新进展,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必将走向新境界。

  2.坚持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十四五”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必然以改革创新、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和重要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更具勇气和实效的改革举措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更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强大竞争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议》指明,“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要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彰显了中国作为新型开放大国的国家形象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国家意志。一个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现负责任大国时代担当的中国,必将为历史转折期的世界发展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篇七: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写现代化越来越用的广泛,传统手工逐渐被替代作文素材

  写现代化越来越用的广泛,传统手工逐渐被替代作文素材「篇一」

  中国这几十年里社会剧变,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变味,社会陷入空前的文化混乱与文化空洞之中。传统文化难道就这么被掩埋吗?身为中国人,我们经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阵痛,去其糟粕使其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基因义不容辞。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获得新生。

  传统文化就像是历史河床孕育的鹅卵石,浸出岁月的清辉或被沙浪掩埋。遥想千年前,有人说:“红缨擎苍,年少轻狂!”后来金戈铁马,血染沙场;有人说:“墨蕴思量,红袖书香。”后来一阕离词,只影萧墙。后来,他们有人叹:“黄沙漠漠,月影苍茫。”却流金夺火,天各一方。又有人叹:“红唇薄酒,青丝千丈。”却桃花依旧,逝水汤汤。任岁月东流去,无论是征战沙场还是深宫秋怨,有令人钦佩敬畏的,也有不堪回首的。这些组成了最原始的传统文化,而我们要取的,仅仅是其中的精华。春秋诸子百家的儒道佛法等家文化体系,蕴含了古人的智慧,许多仍为人们所用。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堆砌出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我们得学会欣赏、品鉴,做到这一点,唯有用一颗心认真感悟。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无法无天或是自私冷漠。不要说让他们静心面对传统文化,就是举手之劳,也懒得动弹。他们认为自己是“头号人物”,任何事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若遇上与自己直接利益无关的事,毫不犹豫地高高挂起。这些人缺失的其实是份信仰。回望唐朝,玄奘法师虔诚一颗心,踏过万水千山终于取回西域的真经。难道他就一定要去受这个苦行并且必须坚持吗?他不过是放眼天下,信念不变而已。心中坚持一份信仰才能承受得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阵痛,支撑起这份厚重的珍宝。

  文化的回归绝不是单行道,它必然会与现代思想及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住在广东的阿刘选择继续留守家里的几亩盐田。靠晒盐挣不了多少收入,他还要去捕鱼、做电工来维持家庭的生计。村里其他人都出去打工谋生,只有他坚持留下。当问到为何不外出打工赚取更多钱财时,这位因长年日晒而皮肤黝黑的汉子憨厚地笑了笑:“大家都出去了,那些盐田都荒废了。若是我也出去,不久彻底没了吗?我就是想保留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技艺。”你可以嘲笑阿刘固守传统,不懂变通;而我分明在他的话里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守护意识。我始终相信尽管外来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更新着人们的思想,但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优秀的东西存在。它们古老,但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应当被传承,不该就这样被遗忘。也许好莱坞大片的激情与过洋节的浪漫让你开心,那么聆听传统文化的召唤,你的心会复归平静,像是回到最温和的初纪元。那时,喧闹中的安静便于无形中使你的心广袤、深邃起来。

  传统文化不该被抛弃,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

  写现代化越来越用的广泛,传统手工逐渐被替代作文素材「篇二」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时代变迁,中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它孕育了无数的精神文化,让我们发展起来。现今我们已进入科技时代,电子产品正逐渐侵入我们的生活,新时代所掀起的潮流正让我们逐渐淡忘历史文化,在今天,请问问自己是否还记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

  现在我们随意的走在大街上,随地都可以看见琳琅满目的各种现代产品,而传统文化的东西确实越来越少。而很多人则是崇尚外国文化。比如,平安夜、圣诞节都为现在的年轻人所喜爱,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过得十分清淡,身为一个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发展自己的文化吗?我们丢失了许多珍贵的精神文明,而我们现在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正在提醒我们吗?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并不困难,也许是日常中的一件小事,也许是心灵的一次洗礼

  现在我们的汉字也正面临着一次大危机,提笔忘字已是普遍现象了,正因此,国家才会倡导发扬汉字文化,也正因此才有了《汉字听写大会》,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仅是因为电脑、手机的出现,也是出于人们对文化的不重视,自身的懒惰。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它不是无内涵,不是无韵味,更不是无意义,而是我们缺少一颗去了解它的心。

  现在我们一名中学生,汉子也认得写得许多了,本以为自己博学多才,可那一次的汉字听写大会才让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孤陋寡闻,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听写,说起来不多,一共才九十来个,也不陌生,都是平日里经常听到的词语,可是到动笔的时候怎么就写不出来呢?本以为简单的汉字也变得复杂,难道真的是字变了吗?其实是我自己没有关注那些自己觉得简单的词。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情况,而现在我也在改正了,现在我们老师会叫我们每天写两篇小字,回到我们的起点。让我们再一次铭记我们的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汉字的形态各种各样,而且一个汉字也有多种不同的写法,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正是楷体,而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繁体字和行书。但实际上我们的汉字又很悠久的历史,从最先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八种字体,无一不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你是否曾听说过王羲之,他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没有见过正真的兰亭序,但从它的图片上我就能感受到它的精彩。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不说古人,就说我们身边的人,比如在班上有人字写的很好,那么他的成绩一般都不会太低,因为你的一手好字考试的时候会加分,别人也会对你很羡慕,而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会更好

  所以汉字的魅力是无限的,传承它,保护它,一定会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璀璨!

推荐访问:中国现代化的事例素材摘抄 摘抄 事例 中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