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时间:2022-01-06 17:01:31 浏览量: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乡愁”。

 3.学习体会诗歌的“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4.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重点、难点分析:

 《我爱这土地》

 1. 教育学生懂得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2. 懂得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和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

 《乡愁》

 1. 教育学生懂得《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方度和深度。

 2. 学会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理解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

 3. 学会《乡愁》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学习构思:通过朗读感知诗意,进而理解诗情;分析诗歌意象,进而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我爱这土地》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感知诗歌 

 <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1). 字词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

 (2). 文章结构

 全诗共两个自然节,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节):我是一只鸟,歌唱

 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祖国被入侵;

 永远汹涌着悲愤的河流——人民很悲愤;

 无休止地吹刮激怒的风——民族奋起反抗。

 第二部分(2节):我眼里常含泪水

 我眼里常含泪水——一种激动后的状貌;

 我深爱这片土地——挚爱自己的祖国。

 (3). 课文分析

 《我爱这土地》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第一部分(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样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第二部分: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4.思考问题: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

 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歌唱“土地”

  (铺陈描述) 深爱土地(点明主题)

 鸟融入“土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乡愁》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导入:

 1、情感导入

 “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赠台大熊猫取名为“团团”和“圆圆”。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的“中秋”“春节”是团圆的节日。

 中国自古有许多关于“思乡”的诗歌。

 以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团圆。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1).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2). 梳理文章结构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

 后来的母子死别(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一层层加深。

 (3). 课文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小小的邮票、船票、坟墓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殷切感情,并因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和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第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既是对母亲的,也是对故乡的,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第二节:写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

 第四节:写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三、探究问题

 1.“乡愁”(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 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 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 色 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小中寓大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浅中寓深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民族意识

 

 七、布置作业

  1.仿照题为《乡愁》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而现在”为开头,进行仿写(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2.背诵全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积累运用(满分25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嘶哑( )( ) 温柔( ) 姹紫嫣红( )( )

  颤抖( ) 琴弦( ) 一泻千里( )

 ?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词语填空。(3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 )着的土地,这永远(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 )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分)

  (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____疾病。

  (3)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了。

  A. 窜改 驱除 融解

  B. 篡改 祛除 融解

  C. 窜改 祛除 溶解

  D. 篡改 驱除 溶解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C. 她把积攒起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 3月17日

 ?5. 文学常识填空。(4分)

  (1)本单元的四篇现代诗,有的抒发了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如《________》;有的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如《____________》;有的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如《__________》;有的倾诉了童年的梦想,如《_________》。

  (2)《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 ),原名( ),现代著名( ),你还知道他其他作品的名称吗?试着写:( )。

  6.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B. 对于生活/我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

  C.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D.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7. 根据你的语言积累,完成下列诗句,并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离情别绪。(4分)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

  (3)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

  (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

  8.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2分)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

  9.你在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分别写出一条。

  珍惜时间: 注重友谊: 热爱读书:

 

 二. 阅读理解(满分45分)

 (一)乡愁

 余光中

 ?12. 诗歌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2分)

 13. 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________,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3分)

 14. 诗人笔下的乡愁指哪些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变化的?(4分)

  答:

 15. 哪一节诗把乡愁推向顶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

 16. 选出你喜欢的一句诗,并说明喜欢的理由。(4分)

 17. 阅读下面这首表现乡愁的小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乡 色 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人也圆

 你满

 乡愁也满

 (1)三十年前月看人,三十年后人看月。你能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吗?(2分)

 (2)诗中,月圆依旧,情怀不同,这是很明显的,诗人还精心安排了一处景物变化,你能找出来吗?说说这样安排对表达主题的用意。(2分)

  【试题答案】

 一. 积累运用

  1. sī yǎ róu chà yān chàn xián xiè

  2. 打击 汹涌 吹刮

  3. D 4. A

  5. (1)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纸船

  (2)艾青 蒋海澄 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

  6. D

  7. (1)千里共婵娟(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东风无力百花残

  (4)却话巴山夜雨时

  8. 赤壁之战 三顾茅庐 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 乐不思蜀 刘禅

 二. 阅读理解:

 (一)12.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3.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14. 指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感情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园之思。

  15. 第四节,集中抒发了诗人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16. 言之有理即可。

  17. (1)三十年前诗人年少,不解乡愁。三十年后诗人饱经离愁别怨,借月抒怀表达思乡之情。

  (2)安排了“柳树梢头”、“椰树梢头”,因为柳树是家乡的风物,椰树是台湾的风物。

推荐访问:乡愁教案 我爱 乡愁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