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职高高一拿来主义教案职高高一拿来主义教案

时间:2022-01-07 11:20:45 浏览量:

  拿来主义

 目标理解

 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反证是一种间接论证,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它是可以驳倒原论证的证据。

 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延伸到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会求知。

 教学建议

 建议一:可采用悟读质疑法、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在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层层设疑,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最终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2.利用小组合作,以探讨的方式,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理解课文,掌握圈点的阅读方法。

 3.建议三课时完成教学。

 * 示例:

 一、第一课时:

 由浅显的故事引入。可将故事制作成flash,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简单疏通字词,并对文章写作背景作简要分析。在学生阅读完全文后,要求每位学生围绕课文,从内容理解、语言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可请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

 二、第二课时:

 让学生了解排除法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放声朗读等形式,弄清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思路。

 三、第三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理解“大宅子”、“鱼翅”、“烟灯烟枪”、“鸦片”、“姨太太”等比喻的含义,每组派选一名同学交流讨论的结果,以此弄清楚“怎样拿来”这一问题。

 教师对作者论证的思路作简单的梳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讨论如何处理“借鉴(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写成短文,作为课文的延展。

 建议二:指导阅读法、辩论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师首先将学生作为文章的作者,启发他们在面对“实行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时,该如何展开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各个疑问的解答,完成本课的阅读。

 2.指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观点后,能去思考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建议两课时完成。

 * 示例:

 一、第一课时

 学生交流在预习中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及本文写作的背景。教师作补充并简单释题后,启发学生面对“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时,你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作者的思路。即首先解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然后告诉人们“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在理解“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转折连词“但”(第二自然段)、“但是”(第三自然段)、“但”(第六自然段),由三个转折词入手考虑三点原因。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在“拿来主义”之前,先写了什么。引出学生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思考。抓住“抛来”、“抛给”、“送来”三个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由教师总结这种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研讨“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明确拿来主义对待“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事物的态度。

 再研讨第8自然段。弄清楚“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讨论,对全文的论证思路及写作特点作小结。

 将全班分为两组,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是否有益”展开辩论。教师点评。

 建议三:自主阅读法、课堂讨论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在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阅读,并重点研讨论证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建议三课时完成

 * 示例:

 一、第一课时

 从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入手。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让学生诵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教师可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提纲,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①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②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③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④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⑤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

 二、第二课时

 简单复习文章的主旨及结构。重点阅读第8、9自然段,可将原文进行修改,让学生进行比较,掌握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诵读、讨论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掌握类比论证的方法。再以“抛来”和“抛去”为例,分析鲁迅语言的妙处,然后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归纳出文章语言的特点。

 作业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做好交流准备。

 三、第三课时

 本课时主要由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将本小组写好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教师再针对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拓展学生知识面。

 建议四:专题讲座法

 * 教学过程建议

 教师介绍精读、泛读、圈点等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出对文章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然后进行专题讲座。在这一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 教学课时

 3课时

 (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冠冕(miǎn)

 孱(càn)头 玄虚 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朗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六.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七.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好辩论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路连贯。

 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得出结论性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二.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

 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先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本段运用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齐答:

 “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

 “姨太太”——“大以清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第八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明确:“他占有、挑选。”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八自然段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

 (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第十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小结:以上两段阐述了对待拿来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并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三.研讨第十段

 学生讨论第十段,这一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本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四.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一)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课堂练一练: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明确: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六.小结

 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为之折服。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思想的现行者。

 七.作业

 读一篇鲁迅的作品,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本课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一.读材料,谈感想

 学完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让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就让每位同学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出你思想的魅力。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几则材料,看看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材料一:当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韩国人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远比圣诞之类的外国节日重视。在他们心目中,传统节日才是“节”,外国节日不过就是“找乐”罢了。

 材料二: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西方文化正逐渐被国人认同。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实。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着陌生文化。但现实的发展又不禁让人有一丝担忧,在西方节日文化大举进军我国的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却在节节败退。在圣诞节、情人节被欢歌笑语所包围时,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却在遭遇着冷漠。近年来人们不禁要说:“现在的春节味道变了 。”更有甚者,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端午节竟然要被韩国拿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消息传出,举国震惊。震惊之余,我们却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在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方面,我们确实做得少之又少。举一个例子,端午节总是被人们理解为吃粽子、划龙舟、更进一步也不过是为了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罢了。殊不知这里面还蕴涵了千百年来湖湘百姓祛病消灾、祈福长寿的丰富文化。而我们每年的纪念活动却不免落入吃粽子的俗套中。

 材料三:无论是在首都首尔,还是小城晋州,都能找得出来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的韩国人。如今在韩国,学习汉语成为潮流,韩国的120多所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每年有3000多毕业生,中文已与英文并驾齐驱成为人们最爱学的外语;2005年,全球有11.7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其中7万人是韩国人,大多数韩国人能读懂汉字;和中国孩子一样,许多韩国人从小就开始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读完上面的材料,请发表一下你的感言。

 二.辩论

 刚才的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指导作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益(害)”这一问题,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三.教师小结

 民族文化是历史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什么大家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难道非等“文化毁在我辈之手”才会懂得去维护么?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只有珍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四.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资料

 (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 主要作品

 《朝花夕拾》简介:

 散文集。收录回忆性散文10篇。散文中比较完整的记录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失败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的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如《朝花夕拾小记》、《藤野先生》等。

 《彷徨》简介:

 《彷徨》共收录鲁迅短篇小说11篇。《彷徨》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当时他们个人斗争的现实体验。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表现着“荷戟独彷徨”的斗士风采。如《伤逝》、《祝福》、《高老夫子》等。

 《故事新编》简介: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历史小说八篇。《理水》、《采薇》、《非政》、《补天》、《奔月》、《铸剑、》《出关》等。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取材,事作短篇小说。

 《呐喊》简介:

 《呐喊》是鲁迅众多小说集中的一部,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小说集中描述了作为文化启蒙者的知识分子觉醒、抗争的经历,揭示由于社会背景和自身的局限,他们无法走出失败的泥潭。

 《野草》简介:

 散文诗集。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作品二十三篇。批判了虚伪、圆滑、势利、冷漠、麻木、无聊、中庸等种种世态,也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如《聪明人和傻子的奴才》、《死火》等。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热风》、《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 相关资料

 鲁迅名言精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推荐访问: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职高 高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