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5篇)

时间:2023-05-05 13:30:04 浏览量:

篇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2022年8月30日至31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这次培训地点设在美丽的沂南竹泉村。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听专家报告;对中考试卷进行评析、典型发言;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陈秀虹老师做总结。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具体收获如下:

  (1)2022年临沂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紧扣课标,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案例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力求用积极健康的舆论价值观去引领学生的思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社会问题。可以说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反思成长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考试即生活”“课堂即生活”的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止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探究过程。死记硬背不能得高分,时代呼唤灵动的思想品德课堂。

  (2)教育的基本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高尚人格,进行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如果有才华而不具有人格和良知,这样的人就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安全。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

  其次,要培养人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闭关锁国不好。但“封闭”哪里只限于封闭国门呢当学生被牢牢地捆在那些要考试的课本里,没时间来光顾那些不要考试的“闲书”。把一个人从幼龄到18岁相当完整地封闭在那几册课本里,这不可怕吗新课程旨在尽早结束封闭时代。新教育新课程不只是一块黑板、四面墙壁、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新课程不是打开书本,而是打开社会。这是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一个学生“我与世

  界”的思维被打开、被塑造,其自我发展的创造力将不可估量。

  最后,学习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

  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拼搏的事情。然而信息时代,任何大脑都无法把诸多知识容下。所以最关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

  (3)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教师怎样做才能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头作用呢

  让读书充实自己的人生。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定理”告诉我们,要想增加吸引力,就得增加自身的质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现代知识爆炸的社会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源源不断的一江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面对新教育、新课程,导学比教学重要。一个真正的问题,比一千个答案都重要。当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时,正确只能通过尝试和体验错误才能达到,这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特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必为学生的出错大喊大叫,就懂得激励在哪里。

  何谓真理真理就是错误生出来的儿子,错误其实是真理他爹,我们怎能不善待错误,错误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何谓慈祥慈祥就是面对错误表现出的宽容,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和智慧,也是优秀教师的品格和智慧。教师最优秀的品格:爱“差生”!“心灵受挫的差生走向社会,他们的弱势比残疾人还弱,无学可上,无业可就,无人尊重,无人关爱。像这样的四无青年要学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打击罪犯是治标,治本还得靠教育,靠老师!”因此老师们要特别关爱那孩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犯罪。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

  今日之教育就是中国之未来,我国有三亿学生,比美国人口还多。21世纪的中国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滋滋地生长。创建21世纪的新教育,将由我们这一

  代师生踏出新路。这条新路是从课程改革发端,并伴随着一代新学生的成长而逐渐创建的。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只有我们能阻止这个世界的倒塌!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2022年11月9日我参加了呼伦贝尔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自3月份调入本校我就开始从事品德学科的教学,对

  品德课的教学很

  茫然,因为它的知识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因此对这次学习我是加倍珍惜,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然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心灵的震撼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几天来听了几堂讲座。整个讲座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十分精彩。让我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感触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以下几位的讲座。

  首先是呼伦贝尔市教培中心,“贾恩亮”的专题讲座《思想品德教学漫谈》,在他的讲座里主要是让教师们要懂得爱。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的艺术去理解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畏。使我深受感动,她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品味。

  呼伦贝尔市教培

  中心,“梁光荣”的专题讲座是《课程标准解读》她结合一些典型事例,多方面对新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剖析教学案例,并无私地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材料,提出教学建议及操作策略。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使纯理论的课标学习变得富有生活的情趣。让人感觉到课标不是自上而下的纲纲条条,而是自下而上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升。

  莫旗教研培训中心,李艳华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她就针对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我旗团队活动的开展成效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她动听的声音,精炼的语汇,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习者及领导,成为了这次学习中的亮点。课下各地区的教研员与教师纷纷向李老师讨教经验,从而也使我们树立了自信心,一定要努力向前上好思品课。

  这次学习共听了两节课。一位是海拉尔市南开路小学的王灵云老师的《我学会了》,另一位是海拉尔

  区正阳小学王静飞老师的《做聪明的消费者》。两位

  教师的课很成功都能做到情感的培养与能力知识的培养,起到了资源开发的引领作用。教态自然,经验丰富,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明白了自己教学中的缺陷。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非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促进自己

  的专业成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

篇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情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来认识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素养,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这个育人目标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一脉相承,核心都是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实际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将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

  一、知识能力分析——梯度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有效教学的起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从已达到的“起点能力”和将达到的“发展能力”来综合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最佳时机,学会梯度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八年级“正义”主题课,笔者从两个维度进行学情分析:第一维度是八年级学生的“正义观”:是非分明,懂得正义制度的价值。这是学生的“已知水平”,遂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堂讨论问题:“你所知道的正义和非正义现象有哪些?并进行简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已知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无效灌输,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一举多得。学情的第二维度:“如何将正义的观念落实于对现实的思考,怎样用正义观念指导自己的未来行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是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指导而能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所以我选用了法治热点事件“于欢案”,设置问题:(1)这个案件中,哪些人有不正义行为?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些行为都将面临什么后果?(2)有網友认为“于欢为母杀人,是在践行正义,不该受法律制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3)请你做小法官,给这个案件中每一位当事人一个合理的判决。这个案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正义问题。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思考,笔者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义的内涵。

  二、认知倾向分析——容纳差异丰富课堂底蕴

  受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的影响,初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表现为对教学资源、讲解方式、课堂任务等的感知、注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有习惯于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环境中学习的场依存型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场独立型学生;能够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反应但欠缺缜密思考的冲动型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做出判断的沉思型学生等。认知倾向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将有助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学有所得。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果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认知倾向来为学生划分讨论小组,将有助于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集多人之力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认知倾向调整为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程度,慢慢培养自己既善于独立思考,又乐于分享展示,既会果断决策,又懂得深度思考的能力。教育上注重“因材施教”,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智能因素,也包括心理情感上的认知倾向,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应对社会的人格品质,这就更需要去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人情味”的课堂安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价值。

  三、动机兴趣分析——唤醒内需打造灵性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真正有活力的教育,应把学生当作正在成长着的活灵活现的个体,使自己的教学满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智慧的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需要,内驱力得到了启动,教学目标便不再是加之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成长的动力,学生的发展便有了保证。另外,考虑到学生对课本案例缺乏探究兴趣,笔者将大热的小品《扶不扶》进行了片段呈现,让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从行为、可能的动机和可能的结果让学生列表比较,直观地探究大衣哥、宝马男和好人郝健的价值观。小品富有趣味、内涵深刻,表格式的呈现比较新颖,学生有了探究热情,通过合理联想、理性判断,最终深刻理解了本节课的要旨。同质化的教学、按部就班的程序式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真实的心理需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课堂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去探求未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分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吸收理解

  新课改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实,教师与学生互为课堂上的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互动是否频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积极而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容易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想要在课堂之上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的形象一般较为严肃、认真,导致学生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过于拘谨,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走下讲台,弱化自身的权威身份,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去共同探讨问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知识、交流内容。

篇三: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中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社会,受到多种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尽管道德与法律略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同样紧密联系。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及其他社会场所培养德行。学生们从课程中学习到道德准则,懂得“以德服人,受人敬重”,懂得礼仪礼节,学会给他人尊重,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做出合理的判断,使自己从道德之中得到保护,增进社会良善。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熟悉法律体系,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社会法则,学会对抗犯罪,维护自己和社会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秩序和和谐社会做出责任。

  最后,《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保护自身、睦邻共处的责任感。学生应该学会坚持社会公德,通过主动学习合法途径了解社会潮流,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懂得给他人伸出援手,帮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可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该项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全面掌握道德知识,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的要求,搭建自己的道德高度。

篇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教学改革的走向

  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热词,谈到教学改革,必谈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与三维目标有何关系呢?下边从教学改革的过程来帮助大家明白这些问题。

  从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由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抓手,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显然,三维目标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更有超越。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先从内涵上讲传承,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具体内容为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这里讲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

  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超越和创新,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有哪些突破呢?

  (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素养是内在的,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仍有不足之处,它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特别是对人关键素养的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习性和天性的结合,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二)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在不断地被弱化,本人就听到有的老师为此质疑:知识难道不是素养?没有知识哪来素养?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

  首先,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就是说,教学是通过知

  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多次的调研听课,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反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乏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因此,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其中,三维标准中的过程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素养形成的桥梁,。例如我们使用的教材上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学习方式上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明白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要再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教学中要使之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文化、意义,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使之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

  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最终的意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

  二、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与前面讲的核心素养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它们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

  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是使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它素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的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通过学科的学习期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素养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呢?

  1.学科素养

  教师对学科的爱和投入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痴迷与深爱所教学科,能够在学科教学中体验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并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意愿,邀请学生也来分享这种体验,从而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内在价值,这就是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

  就其内容而言,学科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之外或潜藏于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就其学科知识本身来说,素养表现在深刻、独到、广博

  等方面。

  2.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素养。我们要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再点拨提示让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表现为教育机智,即随机应变的能力。而教学灵感是教育机智的上乘表现。

  3.其它素质

  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等。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这次课标修订把思想政治和道德法治课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成,也叫“活动设计内容化”。强调活动性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体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其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

  1.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主体探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

  2.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把辩论引入课堂,这一点本人早就提出,但不少老师并未重视,也很少使用。我们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

  3.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和学、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的必然逻辑,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疑难来进行,这就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教要在活动中启发诱导上下功夫。要通过引导、激励、鼓舞、点拨,将学生引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境界。

  4.倡导综合性的教学形式,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进行综合分析。

  5.倡导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升华思想素养教育。

篇五: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少年写作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邱 琳法律和道德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互相作用和贯通才能行走和奔跑。法律是对道德的成文化,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也是一种“自然法”,它在人的心中约束着人的言行。两者对社会和统治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只谈道德的世界会是一团乱麻的,因为每个人三观不同,标准不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行违法之事的行为在法治社会也并不罕见,这种道德并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只谈法律的世界又是冰冷无情没有温度的,法律作为一种制度,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又受到了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存在理解和解释的分歧,法律的滞后性又决定了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做公平公正符合实情的判断。当代大部分的初中学生还是缺乏法律权威意识,很多初中生当下所定的人生规划是将名誉、权力、金钱放在第一位,殊不知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多数初中生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很远,十分欠缺将法律纳入自己生活的思维,这正是我们教育者所需要培养以及重视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初中生进行有关法制思维的调查,从各种数据报告中发现在初中生的潜意识中,他们觉得权利是比义务更重要的。当他们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考虑我作为一个公民需要通过哪种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而是企图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还有更多的学生更是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法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学校需要教会我们的初中生有足够的勇气举起这个庄严而合法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因此,引导初中生了解自身在法律中的定位很重要,我们需要传达的正确法制意识:虽然我是一个未成年人,但是我仍然是国家的公民,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就是要懂法守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当我们受到侵害时,国家健全的法律亦会保护我们,要学会享受和使用法律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保护和权力。由于当下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怎么成熟,面对外界的不良内容十分容易被影响,所以该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是法制教育的关键时刻。当我们教育者将这根强有力的法制观念扎根在学生心底的时候,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帮助他们健康璀璨成长的同时,也为社会大大减少了犯罪率和社会的治安成本。培养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我认为可以从政策层面和现实层面两个方面来回答。在政策层面,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萌芽,近现代法律体系的构建,从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到2015年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可以看出,我国法制建设从未止步。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通过全民守法的基础来达到全面依法治国,这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养和道德素质。在时代的激变中,在国家不断地改革探索中,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始终指向的是祖国的未来。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从娃95娃抓起,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早早播撒下法律的种子,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青少年是民族崛起的希望,他们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决定了未来社会的水平。在现实层面,据近年人口普查显示,接近7成人所接受的品德和法律教育几乎全部来自九年义务教育。加之近年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屡见报端,而且,现在的少年犯有相当一部分是“喋血杀手”,他们并不像80年代,少年犯多数是侵财犯罪。现代少年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少年犯除了贪污、受贿、渎职犯罪手段之外,其他各种犯罪手段几乎都有。团伙化,成人化,残忍化,智能化犯罪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有些少年犯具备起了反侦察能力。近些年我们在网络和电视上所接触的十分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频率也越来越高,电影院里面有关校园暴力题材的电影座无虚席。社会给当代青少年的反思和警示不容忽视,那么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更要尤为重视。教师可通过真实案例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中选取贴近学生自身的案列,使学生更容易带入案例情境中,学会自主分析,灵活探究,这对于学生形成理性的法制意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生活中“养狗不牵绳造成伤人事件”的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警惕自身或身边的违法行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理性认知。我们可能是不牵绳的那个人,也可能是被伤害的人,在这样双向角色带入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懂得在行使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在道德上约束别人,也是约束自己。还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体验加强道德法制意识的渗透。玩和学有效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抓住青少年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还能加强纪律观念,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师提前准备好剧本,通过分组学生,小组内合作表演呈现的方式,达到人人参与传播法制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的主题效果,还能通过该项游戏比赛,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础,法制意识教育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缺一不可。思想法制学科核心素养可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法制素养,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和道德的信仰。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久旱逢甘霖,让法治内化为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的文化,让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行动者,传播者。国家的百年大计的目标在于提升国民素质,仅仅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未来将成为超级大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依法说话,依法办事,建立起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者自身也需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推荐访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法治 学科 道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