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钱途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拿来主义教案

时间:2022-01-07 11:21:28 浏览量: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初中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 “观点和材料统一 ”的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掌握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基本方法, 先从总体上抓住中心和要点, 理清作者思路,

 再从中归纳要点, 选择那些重点、 难点或关键处作深入理解, 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2.构成本文章辛辣的讽刺力量的是作者的语言,形象含蓄、幽默、犀利,教师要引导 学生理解它丰富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三)德育渗透目标

 本文观点, 不仅适用于其他方面, 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也是极大的。

 因此要学 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作者对 “送去主义 ”的论述, 是理解的难点, 因此要讲清作者对 “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这个 问题的论述, 是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的, 只有讲清了 “送去主义 ”的做法和 危害,才能使实行 “拿来主义 ”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文, 而不是从预习提示中照搬, 使学生懂得结论是从材料的分析中来, 从而树立起从实际出发的 事实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观点和材料如何统一。

 教学重点是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 识,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解释,因此老师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 “送去主义 ”的实质与危害; 重点放在课文 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 “拿来主义 ”。

 (二)课文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讨论, 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 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 者问道: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 主义吗 ?”同学们请设想一下, 如果是你, 会怎样回答呢 ?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 正确的呢 ?(多方启发, 让学生充分发挥)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 《拿来主义》 ,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 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 ”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 出“拿来主义 ”之前,为什么先批 “送去主义 ”?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 2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 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 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 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 “拿来主义 ”,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 “闭关主义 ”和 “送去主义 ”?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 “拿来主义 ”,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 近代的 “闭关主义 “必然导致 “现在 ”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 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 “送去主义 ”针锋 相对的 “拿来主义 ”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 ”和 “拿来主义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破 ”正是 为了 “立”,“破”得彻底, “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4 段):揭露批判 “送去主义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 1 、2 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 “送去主义 ”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 耻行为。

 第 3、 4 段是揭露 “送去主义 ”的实质和危害。

 。

 第二部分(第 5— 9 段):阐明 “拿来主义 ”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 错误倾向。

 第 5 段正面提出 “拿来主义 ”的主张。

 第 6 段揭示 “送去主义 ”的危害和实行 “拿来主义 ”的必要。

 第 7 段揭示 “拿来主义 ”的含义就是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 “拿来主义 ”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拿来主义 ”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 及“拿来主义 ”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 “送去主义 ”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 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 1 段 “别的且不说罢 ”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 党政府实行 “送去主义 ”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 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 华北, 国民党政府推 行卖国主义政策, 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 资源和主权, 确实 “成了什么都是 “送去主义 ” 了”。因此,用 “别的且不说罢 ”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 “送”的事例: “先送 ”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 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还有几位 “大师 ”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捧 ”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 “一路的挂 ”,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 “发扬国

 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 象征主义’…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学艺 ”上的东 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 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 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 2)提问。一味奉行 “送去主义 ”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 “尼

 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不是 “丰富 ”,还要 “大度 ”, “只是送出去 ”,同样是愚蠢 可笑的。说 “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 “几百年之后呢 ”,我们的子孙,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 ”、

 “讨”和“残羹冷炙 ”、“奖赏 ”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 “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 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 “抛来 ”和“抛给 ”有何区别?

 讨论, 明确:抛来 —— 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

 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 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 “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 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 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 Dg;崇尚,重视。)

 自诩(x u ;夸耀,说大话。)

 残羹(g e 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 1;烤肉。) 冠冕(mi d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 “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 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 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 “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 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 “送去主义”者进行 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 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 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放出眼光 ——辨别好坏;自己来拿 ——主动选择。

 (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 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 ——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 ——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 ——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 “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 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 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 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 清楚透彻。尤其是对 “孱头”、 “昏蛋”、 “废物”、 “姨太太 ”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 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 主义的结果。第 4 句话: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 义。

 提问: 这一段共 5 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 (“思考和练习 ”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 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 拿来主义’

 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 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 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排泄其糟粕,吸收 其精华 ”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 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 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 析。

 附:板书设计

 破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落后挨打

 鲁迅

 :举例

 先送 —— 还有 —— 还要送 —

 古画 古董 — 活人

 实质:

 危害:

 媚外、投降 亡国、贻害 子孙

 拿来主义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 —

 — 孱头

 破

 怒: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4*&

 喜:接受一

 切 ——

 废物

 立

 “吃掉 ”

 立: 占有、挑选

 “荐 ”

 “走散 ”

推荐访问: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猜你喜欢